返回目录
小部经典~本生经

第十一篇

四五五 养母象本生谭

〔菩萨═象〕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养母之长老所作之谈话。现在此一本生谭之事件与睒摩贤者本生谭〔第五四○〕之事件相类似。

佛向比丘等言:「汝等比丘!诸子不可怒此人。昔之贤人等,虽生于畜生之胎,离母七日不食憔悴,虽得受国王适当之待当,彼云:『无母予则不食。』彼与母相会,始为食事。」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菩萨于雪山地方生为象胎,全身美丽纯白,有八万之象相从。然而彼之母盲目,彼以种种美味之果物与诸象,命彼等送与母食,然诸象不与彼女,而径自食,彼调查得知其事,彼思:「予弃象群,自养吾母。」夜间不使他得知,伴母往羌都拉那山麓,立于某池之侧之山窟安置其母,以便扶养。

时有住波罗奈都之某林务官迷失方向不能确定,而大声哭泣,菩萨闻彼之声自思:「彼人迷路,然有予立于此处,决不使其人至于破灭。」彼行近其前,林务官恐怖欲逃,彼见之而问曰:「友!汝丝毫不必恐怖,亦勿逃走,汝何故哭泣而行?」「予失道路,今日已第七日。」象云:「吾友勿怖,予将伴汝往人行之路。」彼象使彼坐于自己背上,由森林载出归去。

彼男乃一恶人,彼思:「回至都中,予将向王报告。」彼用目测度树与山峦,由森林出往波罗奈都。恰于此时,王所乘用之象死去,于是王命击打大鼓巡回布令云:「若谁发现适于王所乘用之象者,其人向王提出申告。」彼男往王之前云:「大王!予见一适于陛下乘用,全身纯白具备戒德之象王,予可为引路向导,请王派遣象师等与予一同前往捕捉。」王曰:「甚善。」与以同意,于是派遣象师与林务官多人共同相从前往。

象师与彼男共同前往,见菩萨入池摄取食物,菩萨亦见象师,菩萨自思:「此危险非由他人所起,乃由彼一男人所为,然予有大力,纵有千头之象,亦能击杀,若予发怒,则能供王国兵士所乘之各种兽类溃灭。然若予发怒,则有损予德,是故今日虽以剑斩杀,予决不动怒。」于是决心垂头不动而立。

象师进入莲华池内而立,见彼具足相好,象师云:「汝来,予子!」以类银之绳捉象之鼻,其后至第七日到达波罗奈都。

菩萨之母因其子不归自思:「彼因王之伟大之役人等伴去,然今彼不在,此森林之树林将继续成长 1。」象母悲叹唱次二偈:

一 因我子象之不在 诸树成长安金花

萨拉奇与库达加 库鲁温达与比萨

卡拉继拉与萨玛 卡尼卡拉七树花

二 人人身具黄金装 伴象王去与团食

王或王子乘无惧 象王可破敌武具

象师于途中向王发送书信,王将都城严加装饰,象师向菩萨遍撒美香,伴往准备装饰之象舍,以种种色幕围绕,向王告其原由。王携种种极美味之食物,往与菩萨。彼云:「无予母,予不摄食。」彼不食团食,而王请彼食事,唱第三之偈:

三 汝象请摄食 汝象勿自瘦

汝象应为者 王之用务多

菩萨闻此唱第四之偈:

四 予实怜彼母 盲目无养导

悲叹于山麓 以足击树株

时王问彼曰:

五 大象!彼女汝之谁 盲目无养导

悲叹于山麓 以足击树株

菩萨唱第五之偈:

六 大王!彼即为我母 盲目无养导

悲叹于山麓 以足击树株

依第六之偈,王闻知其事,放象使归唱第七之偈:

七 使彼养盲母 我今放象归

此象与母会 一切亲类会

以下第八第九为现等觉者之偈:

八 由缚得解脱 象由绳被放

须臾复元气 回到彼山窟

九 彼往清凉池 由此象使用

用鼻汲吸水 浇灌母之身

菩萨之母自思:「天降雨耶?」母对雨泄露不平,唱第十之偈:

一○ 非时天降雨 凡愚天神谁

我之生子去 谁为我从侍

于是菩萨为恢复彼〔母〕之元气、唱第十一偈:

一一 我母汝速起 缘何仍倒卧

汝之自生子 今又得归来

誉高迦尸王 毘提诃放我

彼母对王感谢唱最终之偈:

一二 今放我子归 孝养常不怠

富国迦尸王 得保寿永久

王欣菩萨之德,由距池不远之处,设定村落,与菩萨与母永久之看顾。

其后菩萨之母亡故,彼为之营行葬式,而后向伽蓝达伽隐居地方行去,于其场所有五仙人由雪山下来住居,于是菩萨与彼等以看顾。

王为菩萨作石之肖像,施以非常之尊敬,全阎浮提之住民每年集会施行象祭。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四谛之理──说明四谛竟,养母比丘得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女象是王妃摩诃摩耶,养母之象即是我。」

注 1 象居之处,食树芽而荒,树不能成长,今因彼不在,而不食,树木得以繁荣生长之意。

四五六 月光王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祈园精舍时,对长老阿难得优惠所作之谈话。世尊由最初成道二十五年间,并无一定之侍者,某时为长老那伽波罗 1,某时为那耆多、优波摩那、须那呵多、周那、娑竭陀,某时为弥企哥随侍世尊。

某日,世尊向比丘等言曰:「汝等比丘!我今年龄已老,我对某比丘等言:『我等由此路而行。』但彼等由他路而往,又某比丘等将我之钵与衣投诸地上;故诸子要我指定一人比丘为不变之侍者。」于是由舍利弗为首,诸长老均合掌低头而立云:「世尊!予愿随侍,予愿随侍!」佛言:「诸子之愿望,予甚谅察,然有此意愿已足。」佛与拒绝。因此比丘等向长老阿难云:「君无求于侍者之地位耶?」长老云:「若世尊不以自己之所得衣与我,不以钵之食物与我,不许与佛同住芳香之住居,不携予往受招待;又若世尊能往予所受招待之处,若有由外国及远方来会世尊之予之同伴,得即刻引见世尊,若予有疑惑时,得实时许近世尊问明,又若世尊于予不在中所说之法,于予归来时能为予说,如此予方随侍世尊。」长老提出此四拒斥及四愿望之八条优惠,世尊当即许可彼之愿望,于是彼由尔时以来二十五年间成为一贯之常随侍者。

彼于五点 2达此最高之地位,彼具备七种幸福:即遭逢圣教之幸福,理解圣教之幸福,知宿因之幸福,为自利询问之幸福,位圣处之幸福,如理作意之幸福,与佛决定事务之幸福。彼于佛前得八优惠之许可,于佛之教为有名,光辉如悬于中天之月。

于是某日诸人于法堂开始谈论:「诸君!如来与长老阿难以优惠使之满足。」佛适出堂问曰:「汝等比丘!诸君今于此处为何语而坐?」彼等答:「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此非只今生,前生我亦与阿难以优惠使之满足,前生我亦与彼种种希望之物。」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彼之王子月光童子,于得叉尸罗接受学业。某夜,彼因向教师有所询问,于黑暗之中,由教师之家归往自己之住居,尔时有某婆罗门巡回行乞,童子因归自己住居而未见彼,以腕冲突,坏彼入食物之钵,婆罗门倒地哭泣。童子哀悯,返来执手扶起,婆罗门曰:「贵君坏我行乞之道具,请偿予食物之代金。」童子告曰:「婆罗门!今予不能与汝食物代金,然予为迦尸国王之王子月光童子,故于予即王位时,请汝向予要求财产。」童子于学业终了拜辞教师,归返波罗奈之都,向父王展示学问,父王曰:「予望我生能见子为王。」于是使童子继承王位。

彼名月光王以正义治国,彼婆罗门闻此消息:「予今将往取食物代金。」彼往波罗奈之都而行。彼见王向庄严之都城右旋为礼时,立于某高处场所,伸手高呼万岁,然王未见而通过。婆罗门知王未能得见,开始议论唱第一之偈:

一 民之主请闻我言 月光王!我有目的来此处

二足之长!行路婆罗门站立 不应行过若无视

王闻彼言,以金钢之棒制止象行,唱第二之偈:

二 闻梵志语我且止 因何目的来此处

梵志!汝欲向我求何物 汝来此处语为何?

尔后婆罗门与王之间更依问答之言辞,说其它诸偈:

三 大王与我五胜村 百人婢女七百牛

又与黄金一千两 与我同族妻二人

四 梵志!汝有难行与苦行 梵志!汝有种种诸咒文

或有忠实夜叉鬼 汝或知我利益事?

五 我无苦行无咒文 亦无夜叉诸鬼神

我亦不知汝利益 然只曾有相会事

六 我觉会见为最初 由今以前不知汝

我今问汝语此义 何时何处曾会见?

七 王陛下!健陀罗王之美都 汝住得叉尸罗时

暗闇之夜于彼处 我等肩与肩冲突

八 民之主!我等二人立彼处 彼处亲自相交谈

我等会见止于此 由彼前后决再无

九 梵志!人人无论于何时 贤者会见与善人

一时会见交友久 曾为恩义不泯灭

一○ 然则愚人不认交 曾为恩义已泯灭

愚者多归无恩义 愚人乃为忘恩者

一一 反之贤者不忘友 曾为恩义不泯灭

仅少恩义不归无 贤人乃为知恩者

一二 我今与汝五胜村 百人婢女七百牛

更与黄金一千两 与汝同族妻二人

一三 国王陛下!善人会见乃如斯 星王之月满光辉

迦尸之王!依汝今日得会见 我今富有得如彼

菩萨并与彼以非常之名誉。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不只为今生,前生我亦依优惠使阿难满足。」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婆罗门是阿难,王即是我。」

注 1 巴利语Nagasamala汉译那伽波罗又译象护,原语为Nagapala。

2 五点(Pancasu thanesu)按英译之注,五点为五之abhabbatthana (不可能处),意义为何不明。

四五七 法天子本生谭

〔菩萨═天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提婆达多没入地中事所作之谈话。诸人于法堂中开始谈论:「提婆达多对如来持敌意而没入地中。」尔时,佛适出堂问曰:「汝等比丘!诸子今为何语,坐于此处?」答曰:「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彼于今世加害我胜者之法轮,没入地中,彼于前生,亦加害法轮没入地中,死后生无间地狱。」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生为欲界之法天子,而提婆达多则为非法天子。彼等之中,法天子庄严天界,驾乘庄饰优美之天车,由天女围绕,于满月之布萨日(斋戒日),月之黄昏时,于村市都中,诸人为食事后,坐于各自之门前为乐谈说时,天子立于空中说法曰:「远离杀生等之十不善业道,成就母之孝养法,父之孝养法及三种(身口意)之善行法,如是为之,死后生天,享大名誉。」劝起人人行十善业道,使阎浮提右旋;然非法天子则劝起人人行依杀生物等方法为十不善业道,使阎浮提左旋。

时彼等乘车于空中相会,彼等之徒众相互问曰:「君等为谁之徒?」「君等为谁之徒?」相互答曰:「予等法天子之徒。」「予等非法天子之徒。」于是由道分离为二分。法天子告非法天子曰:「我友!君为非法,我为法,故道适于我。君应下车,让道与我。」于是唱第一之偈:

一 我与名誉福善者 常赞沙门婆罗门

天人恭敬法天子 道适于我与我道

于是以下更为偈问答:

二 我乘坚居非法驾 无怖畏者我有力

法天子!此为未曾与之道 今日如何可与汝?

三 往昔正法实现前 最长最胜最恒久

非法生起后世间 离最长者幼者道

四 如何恳愿求适当 如何相应亦不让

今日两者须战争 道于战争属胜者

五 予之德望漫诸方 大力无量无比者

具一切德法天子 汝非法者何可胜?

六 依铁可以损黄金 黄金对铁无损伤

今日非法若害法 铁亦美丽如黄金

七 若汝非法得战胜 纵汝非善无智慧

我无爱憎让汝道 汝出恶言我忍辱

此等六偈乃由彼等之问答对话所生。

由菩萨说此偈之剎那,非法天子不能立于车上,头下颠倒落于地上,地即开裂,尔时,彼生于无间地狱之中。

世尊知此事,以现等觉者之智,述残余之偈:

八 非法天子闻此语 头下足上落地狱

我今欲战无须战 行程皆无何能害

九 忍辱之力胜战力 非法自害灭入地

真理精进法天子 满足去道乘军车

一○ 父母沙门婆罗门 在己家中不尊敬

此世已尽弃身体 肉体坏时至地狱

恰如非法之天子 头下脚上堕恶趣

一一 父母沙门婆罗门 在己家中为尊敬

此世已尽弃身体 肉体坏时至善趣

恰如善法之天子 彼乘军车升天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提婆达多非只今生,前生即已对予为持敌意而没入地中。」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非法天子是提婆达多,徒众即是彼之徒众;法天子即是我,徒众即是佛之徒众。」

四五八 优陀耶王子本生谭

〔菩萨═帝释〕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乖离之比丘所作之谈话。此事件将在姑尸王本生谭(第五三一)中载出。佛向彼比丘问曰:「比丘!汝真违背教团耶?」彼答曰:「世尊!是为真实。」佛言:「比丘!汝何故因烦恼而乖违此出离之教耶?昔之贤人于广泛十二由旬之繁荣都城苏伦达那治国,与美如天女之妇人,虽同居一室达七百年,决不放纵五官,以贪欲心观看彼女。」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迦尸王于迦尸国苏伦达那之都城治国时,王无王子与王女,彼向自己之后等云:「欲得王子。」尔时菩萨由梵天世界殁,彼宿于第一后之胎,尔时彼使多数之人心中增大欢喜而出生,命名为优陀耶跋陀。此童子于将学步时,又有其他之有情由梵天界殁,彼生于王之他后之胎而为王女,彼女亦命名为优陀耶跋陀。

童子成年后,极一切学术之蕴奥,而彼生来为一禁欲者,梦寐中亦不知淫欲之法,彼之心不染著于诸烦恼。王使王子即位,并告彼:「使生起种种娱乐。」菩萨云:「予不望王位,予之心亦不染著于诸烦恼。」彼与拒绝,王屡劝慰,彼用赤阎浮檀金作一女人之像,告父母云:「如得此像之女人,则予接受王位。」彼等持此黄金之像,巡回至一切阎浮提亦不得此容色之妇人。于将王女优陀耶跋陀装饰使立于像侧时,彼女较黄金之像尤为优美,于是二人虽皆不欲,诸人将此异母妹之优陀耶跋陀童女为第一之后,使菩萨即就王位,然彼等二人均为禁欲之生活。

其后及父母去世,菩萨执掌政治,两人虽同住于一室,但决无依贪欲放纵五官相见之事,虽然如此,彼等互相约束云:「予等之中最初死者,生于次所而来,必须告以:『我已生于如是之场所。』」

时菩萨即位后七百年而去世,然并无他王,由优陀耶跋陀后发布政令,大臣等推行政治。菩萨于三十三天为帝释天,为受非常之名誉,七日间未能回想过去之事,而彼依人间世界计数,发觉已逾七百年 1,彼思:「予以财宝一试王女,为狮子吼而说法,完成约束归来。」

彼一时代人间寿命为一万岁 2。王女是日夜间,紧闭门户,使卫兵站立,彼女于七层装饰美丽之宫殿御室中,唯只一人思自己之贞洁而坐。时帝释持一满盛黄金货币 3之金钵,出现于寝室,立于一方,与彼女交谈唱第一之偈:

一 丽装持美肢 身体美无缺

独坐升高殿 紧那罗美眼

我今请求汝 共渡一夜欢

于是王女唱次之二偈:

二 巡回掘内壕 坚固望楼门

刀剑人守护 此城人难入

三 虽有青年人 不能来此处

然汝因何故 前来欲会吾?

时帝释唱第四之偈:

四 美者!我为一夜叉 前来汝之前

汝使我欢喜 与汝盛金钵

王女闻此唱第五之偈:

五 优陀耶殁后 天、人、夜叉,一切不望他

大威神力者!夜叉汝速去 莫更入此地

彼闻彼女之狮子吼,不能立足,为离去之状而隐身消失。次日彼于同一时刻携银钵盛金币,与彼女交谈,唱第六之偈:

六 享受爱欲最上乐 有情为此行过恶

美丽微笑者!如此快乐汝莫舍 我今与汝银之钵

王女自思:「彼得与我谈话,将屡次前来,故今予不与彼谈话。」于是彼女不作任可言语,帝释知彼女不语之事,即由彼处消失。而次日彼携铜币 4盛以铁钵而来曰:「夫人!请使予依爱欲之乐得到满足,如此,予以盛铜币之铁钵向汝奉上。」王女见彼唱第七之偈:

七 男子用财货 向女求好意

欲求女承诺 增加高财额

然汝违天法 次第为递减

菩萨摩诃萨闻此语云:「王女陛下!予为一细算之商人,予不达目的决不失去财产。若贵女愈益年青,增加容色,予则向汝增加持来之赠物,然汝日日减少青年之容色,因此予亦灭少财宝。」于是唱次之三偈:

八 于此人间世 有美身体者

年青与容色 人人日减退

从汝容色故 财宝亦减少

今日比前日 汝渐衰老故

九 有名誉之女 依此我观察

时随日夜过 容色渐减损

一○ 善慧之王女 汝当少年时

应速修梵行 汝益有容色

于是王女唱一偈:

一一 诸天不如人间老 彼等四肢无皱襞

威神夜叉我问汝 诸天不老因何故?

时帝释语彼女唱一偈:

一二 诸天不如人间老 彼等四肢无皱襞

天之容色日益增 广大享受天之乐

彼女闻天界之美,问往彼处之道,更唱一偈:

一三 于此世界中 多有老恐怖

而有诸多人 说往天行道

威神力夜叉 我今重问汝

往彼世界行 何道至无怖?

时帝释语彼女,更唱一偈:

一四 正置语与意 由身不为恶

住家多施食 有信心柔软

同情且亲切 叮咛有爱语

如在斯道者 他界无恐怖

王女闻彼之言,赞赏而更唱一偈:

一五 夜叉!恰如父与母 汝对我教诲

胜容色者!我今重问汝 伟大之人!汝究竟为谁?

于是菩萨更唱一偈:

一六 美夫人!我为优陀耶 约束来此处

告汝我所往 与汝完约束

王女闻言喘息流泪:「夫君!汝优陀耶跋陀王耶?予无汝不能生活,汝使予能得住于君侧之方法,教诲于予。」于是更唱一偈:

一七 若汝实为优陀耶 为约束故来此处

我等再会求方法 王子!我欲汝常教诲我

时菩萨教诲彼女唱次之四偈:

一八 青年速过如剎那 有情死无坚固者

身体危脆老行去 优陀耶女!力行正法莫放逸

一九 一切土地满财宝 唯只一王之领土

未离欲者死时弃 5 优陀耶女!力行正法莫放逸

二○ 父母兄弟及姊妹 依据财产买得妻

彼等相互亦弃舍 优陀耶女!力行正法莫放逸

二一 此身为他之食物 善趣恶趣皆轮回

须知皆是暂时住 优陀耶女!力行正法莫放逸

如是菩萨摩诃萨与彼女教训,彼女亦信乐彼之法语而为赞赏,唱最终之偈:

二二 夜叉善说法 死者生命短

有限无长乐 苦恼又相伴

舍弃迦尸都 出家独游行

菩萨与彼教训回归自己之住所。彼女于翌日将政治交付于大臣等,于自己之都中心情愉快之御苑,出家为仙人之道,修行正法,寿命终时,生于三十三天为菩萨之侍女(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四谛之理──说明终了,乖离之比丘得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女是罗睺罗之母,帝释即是我。」

注 1 三十三天一日一夜,当人间世界之百年。可与杂阿毘昙心论卷二、俱舍论卷十二、S.Hardy:Manual of Buddhism P.25 参照。

2 人间之寿命依时代为由八万岁至十万岁。

3 货币Masaka指一般以铜、木等制造之小货币而言。汉译为一钱。

4 Kahapana为四角之铜币,重1 Penny 之六分之五,约当三四钱重。

5 原典为Tan capi jahati avitarago,原典之注为Tanhavasiko puggalo ettakena pi yasena atitto maranakale avitarago va tam vijahati……,英译德译皆误,应译为「未离欲者,虽有如何之财产国土、父母妻子、眷属、从仆等,死时不能将之持去,一切舍弃,一人堕于恶趣」。

四五九 水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对制伏烦恼之事所作之谈话。某时,舍卫城之住民,有在家五百人之同伴,听闻佛之说法,出家受戒,住于张黄金之床某家,夜半之时,思起爱欲──一切详情如前所述 1──尊者阿难,以世尊之命令,于集合比丘众时,为佛设座著席。佛不问:「诸子起爱欲之思耶?」而对全部一切诸人言曰:「汝等比丘!烦恼非为小事,时时所起之诸烦恼,为比丘所应制伏。昔日之贤人等,于佛未出世时,制伏烦恼得辟支佛之智。」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迦尸国某村有二友人携水瓶往田中,置于田之一隅,二人整理田地,若喉渴时,前往饮水。彼等之中一人为饮水而往田端,彼吝惜自己之水,由他人瓶中取饮;黄昏时彼由田出,于洗身时反省:「今日依身门2有无为恶之事?」彼思出盗饮他人之水,心怀恐惧战栗,彼思:「此贪欲如增大,则予将投入恶趣。予须制伏此一烦恼。」于是将盗水而饮之事置于念头,愈益为观念之修行,终至得辟支佛之智,而对获得之智经过不断思考而去。

时其它之一人,洗身起立,向彼云:「吾友!予等归家。」彼答:「君且归去,予于家已无用,予已成为辟支佛矣。」「辟支佛如君之状耶?然则辟支佛为如何之人物?」「辟支佛有二指长之发,著袈裟衣,住于北面雪山之香醉山 3洞窟之中。」于是彼摩头,于剎那之间消失在家之相,著纯红之重衣,缠似电光之腰带,偏袒赤色之上衣,以云色之粪扫衣置于两肩,蜂色(黑)粘土制之钵吊于左肩之下,彼立于空中说法,然后升至高空,降于香醉山之洞窟。

又迦尸国之村有某地主于店中坐定,见某人携妻前来,彼放纵五官眺望彼容色优美之妇人,彼自思:「若予贪欲炽盛,予将堕入恶趣。」于是彼恐惧战栗,愈并积累修行观念,生辟支佛之智,立于空中说法,而后往香醉山洞窟而去。

又迦尸国村落之住民,父子二人一同行路,盗贼于森林入口处埋伏等待,捕获彼等父子,捉其子云:「持财宝来,领取汝子。」将父亲放回。又捕获兄弟二人,捉其弟而放其兄。又捕获师父与弟子,捉其师而放弟子,因弟子爱惜学问,往持财宝前来,领取其师。

时有父子已知盗贼埋伏等待,父云:「汝行予待其捕。」子云:「父莫作是言,父行,予待其捕。」父云:「汝莫作是言。」父子相互争辩之中,为盗贼所捕,盗贼问曰:「汝等相互有何关系?」「予等无任何关系。」彼等故意以为妄言。彼等由森林出,黄昏洗身体之时,其子默检自己之戒德,见自为妄言:「予此恶行增大,将堕恶趣。予须制服此烦恼。」于是彼愈益积观念之修行,生辟支佛之智,而后立于空中为父说法,向香醉山之洞窟而去。

又迦尸国之村落某地主禁止杀生,然于献牺牲祭礼之时,多人集合向彼曰:「地主!今为牺牲祭之时,予等思欲杀鹿及豚向夜叉神为牺牲之供献。」地主曰:「汝等可从前此之习惯。」于是诸人多为杀生。彼见诸多之鱼肉:「此诸人如此滥杀生物,因予之一言,使彼等杀生。」彼深致后悔,于是凭窗而立,愈益积观念之修行,得辟支佛之智,立于空中说法,然后往香醉山洞窟而去。

又迦尸国之村落有某地主禁止卖酒,多人云:「以前在此时期,有酒祭之祭日,予等应如何为之?」彼云:「汝等依先祖之例为之。」于是诸人为祭,饮酒喧哗,或挫手足,或割颈截耳,彼等被捕缚,多受刑罚。地主见彼等心中自思:「若予不与承诺,彼等将不尝受此等苦痛。」彼因此事,深致后悔,于是愈益修行观念,生辟支佛之智,立于空中说法:「汝等不可怠惰。」然后往香醉山洞窟。

其后五人之辟支佛为行乞而至波罗奈之都,下降立于自家之门下,善整服装,善缠身躯,以庄严之步法托钵达到王宫之门前。王见彼等起净信之心,招入王之宫殿,洗彼等之足,涂以香油,招待以软硬美味之食物。于是王坐于一方问曰:「诸位大德!尚在青年而出家,乃殊胜之事,于此青年时代诸位出家,视诸爱欲,以为祸患。然诸位修行观念之对象,出家之动机为何?」彼等向王语云:

一 我饮友不与之水 故后嫌恶此恶事

今决再不为此恶 知此之故我出家

二 见他人妻起欲心 故后嫌恶此恶事

我今再不为此恶 知此之故我出家

三 大王!森林诸盗贼 捕获我之父

我为彼等问 知而答虚语

故后我为此 嫌恶此恶事

决不再为恶 是故我出家

四 营牺牲之祭 人人为杀生

彼等要求我 我与彼承诺

故后我为此 嫌恶此恶事

决不再为恶 是故我出家

五 谷酒果酒〔调和酒〕4 最初饮者诸人人 5

彼等无益今多饮 我与饮酒之承诺

故后嫌恶此恶事 不再为恶故出家

彼等顺序说述五偈。

王闻每人之回答,述赞赏之辞曰:「诸位大德!出家于诸君最为适当。」

王听闻彼等之法,起净信之心,与衣服医药,送出辟支佛等。彼等亦向王作礼,离其处而去。

尔时以来,王于物质之欲望,离欲而不关心,虽然摄取上味之食物,然对妇人不语不见,以离欲心起立行止。入王室静坐,观白壁为准备定,不久即起禅定,彼达禅定,呵斥爱欲而唱次之偈:

六 爱欲实可忌 恶香甚多棘

耽溺于欲者 不得此安乐

时彼之第一之后自思:「此大王闻辟支佛之说法,为不满足之状,不与我等谈话,自入王室,是故予须把握此王。」后往王室之门口,立于门前,闻王呵斥爱欲感慨甚深之偈,后云:「大王!贵君呵斥爱欲,但世间无有爱欲之快乐者。」后赞美爱欲唱他之一偈:

七 爱欲快乐大美味 无有快乐胜爱欲

生前耽于爱欲者 死后彼等可生天

菩萨闻此,叱彼女曰:「此死恶婆,汝为何言,爱欲有何快乐,爱欲实为转成苦痛之物。」于是唱残余之诸偈:

八 爱欲恶味为苦患 无有苦痛甚爱欲

生前耽溺爱欲者 死后彼等生地狱

九 坚锐利如刀 无慈悲之剑

如短刀刺胸 爱欲更苦痛

一○ 身如丈之深 炭火燃其身

太阳热犁头 爱欲更苦痛

一一 剧烈如毒药 或如煮沸油

或如铜绿青 爱欲更苦痛

菩萨摩诃萨向后如是说法,于是集合大臣等:「汝等大臣!汝等统治国家,予将出家。」多数人民悲泣,菩萨升起立于空中,与诸人教训,然后由空中飞向北方至雪山,于心情愉快场所结庵,出家为仙人之道,命终之后,彼继生于梵天世界。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烦恼非是小事,纵然微小烦恼,贤人亦应调伏。」于是佛说明四谛之理──四谛说明竟,五百人之比丘等,达阿罗汉位──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辟支佛等已般涅槃,后是罗睺罗之母,王即是我。」

注 1 英译于第四一二,德译于第三○五及第四○八中举出。

2 指身口意三者。

3 香醉山Nandamulaka 为辟支佛所住之洞窟。

4 Sara谷物所造之酒(谷酒)。meraya植物之汁所造之酒(调和酒)。

5 原文Ye Jana patham’asu no,注Ye no game jana pathamam evarupa asum ahesum(于我村最初如此之人人)。

四六○ 优万伽王子本生谭

〔菩萨═王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踰城出家所作之谈话。某日比丘等集于法堂,为佛德之语:「诸位!若十力之世尊为在家者,彼于一切世界之中央为转轮王,具备七宝,成就四神足,将有千人以上之子相从;然世尊舍弃此殊胜之威神力,见爱欲之过患,夜半由〔从者〕车匿相伴,乘〔爱马〕犍陟,踰城于阿拏摩河岸出家,为六年之苦行,成等正觉。」尔时世尊出堂问曰:「汝等比丘!诸子今为何语坐于此处?」彼等云:「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如来非只今生大踰城出家,前生佛亦于有广泛十二由旬波罗奈之都,舍王位而出家。」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蓝玛之都有名一切施王。今日波罗奈之都,于优陀耶王子本生谭〔第四五八〕谓之苏伦达那都,于小斯塔索玛王本生谭〔第五二五〕谓之斯达萨那都,于数那难陀仙本生谭〔第五三二〕谓之布拉夫玛瓦达那都,于堪达哈拉司祭官本生谭〔第五四二〕谓之普帕瓦提都,而于此优万伽王子本生谭则谓之蓝玛都。如此都名时时变更。

于此之都,一切施王有千人之王子,王与长子优万伽以副王之位。彼于某日,晨起驾华丽之车,以非常之威严,游行御苑;彼见树梢及草叶尖端,枝端及蜘蛛巢穴等处,如悬真珠之网 1之露滴,问曰:「驭者!此为何物?」「副王!此为寒期所下之露滴。」彼闻驭者之答,日中游于御苑,黄昏归时,不见露滴,彼问驭者:「我今不见露珠,露珠今往何处?」驭者答:「副王!露珠于太阳升起时,即碎入地中。」彼闻而恐惧战栗:「此等有情之寿命行作(状态)亦如露滴,予于病、老、死尚未逼迫之中,乞愿父母,出家为宜。」彼以露滴为观念之对象,见三界如火宅,于是不往自己之住居,向坐于庄严具备之法庭中父王前礼拜,坐于一方,乞愿出家,唱第一之偈:

一 朋友大臣相围绕 车乘之王我为礼

大王!我今乞愿请出家 主君许我此心愿

时王对彼制止,述第二之偈:

二 若汝爱欲有不足 我可为汝使满足

有害汝者我护汝 优万伽!莫作出家之乞愿

童子闻此唱第三之偈:

三 爱欲对我无不足 亦无任何害我者

到老终无破坏事 我欲制造此洲渚(国土)

佛唱半偈说明以上之次序:

四(A)子向父乞愿 父又乞己子

余半偈为王所唱:

四(B)我子!市民皆乞愿 优万伽!莫作出家言

童子后又唱第五之偈:

五 军车之主王 勿止我出家

不耽诸爱欲 不属老支配

童子唱此偈,王无回答之语,彼向童子之母曰:「王后!汝子向父望得承诺出家。」后闻此语:「贵君此为何言耶?」后急切息不得喘,坐黄金之舆,急往法庭哀愿,唱第六之偈:

六 我之爱子!我愿汝之身 我禁汝出家

永久我见汝 优万伽!莫为出家言

童子闻此唱第七之偈:

七 草叶端白露 太阳升碎落

如人寿无常 爱母!汝切莫止我

虽云如此,彼女哀愿,再三再四,于是菩萨摩诃萨向父唱第八之偈:

八 车乘之主!请王为驾夫 使母乘此舆

我将度苦海 使母莫妨碍

王闻王子之言,谓后曰:「我后!汝且乘舆归去,请登(喜增)宫。」彼女闻王之言,不能居于彼处,由妇人等围绕而去,登上宫殿:「我子之事究竟如何?」彼女站立远望法廷之门。

菩萨于母去时,更向父乞愿,王不能拒绝彼之愿望,王云:「我子!如是可依汝之所思,允汝出家。」王与承诺,彼得许可时,菩萨之末弟财胜童子礼拜父王:「父王!「请许予亦出家。」王一并承诺。兄弟二人拜王,舍弃爱欲,多人围绕,由法廷出,后眺望菩萨摩诃萨:「予子出家,蓝玛都城将空虚矣。」后悲叹而唱次之二偈:

九 汝急去!告彼为贤者 2 蓝玛都空虚

优万伽出家 一切施王许

一○ 千子之长兄 青年譬黄金

强力之童子 出家披袈裟

然菩萨亦未立即出家,彼与末弟财胜童子一同拜辞父母,出都而去,而使多人归回,两人进入雪山,于适心之场所结庵出家为仙人。而后起得禅定神通,以树根果物渡一生涯,死后生至梵天世界。

最后为佛偈说明其义:

一一 优万伽胜财 二童子出家

舍弃父与母 断灭死缚著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非只现在,如来前生亦弃舍王位而出家。」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父母是今之大王族,财胜童子是阿难,优万伽即是我。」

注 1 「真珠之网」,底本为(muttajalakare nalagge) 应读为muttajalakarena 方为正确。

2 「汝急去」云,为后命令侍女之言,「为贤者」为向王子之传言。

四六一 十车王本生谭

〔菩萨═贤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父亡之地主所作之谈话。彼于父亡之时,为愁叹所打击,放弃一切工作,只为悲泣。佛于晨起眺望世间,观彼已达预流果之状态,于是翌日,佛往舍卫城步行托钵,食已,遣去诸比丘等,只一年少沙门随行,前往彼家。交谈而坐,佛以爱语问曰:「优婆塞!汝悲痛耶?」「唯然,世尊!父亡之悲,使予逼恼。」佛言:「优婆塞!昔之贤人如实知八世间法 1时,而无丝毫之悲痛。」佛应彼之乞求,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有十车大王其人,舍恶行以正义治国,彼之一万六千夫人之最年长第一之后,产有二王子及一王女。长子名罗摩贤者,次子名相童子,王女名清凉。

其后第一之后殁,王为彼女之死而悲叹,由大臣注意营办彼女之葬式,王又以其它夫人置于第一后之地位。彼女甚合王意,至受宠爱。彼女其后妊娠,注意胎儿,产一王子,名芭拉陀童子,王爱此一王子,谓后曰:「予与汝任何选择之物。」彼女接受其言亦暂置之。然童子七岁之时,彼女至王前云:「大王!汝前许予子可选择任何之物,今请与彼。」「王后!汝可选择所欲之物。」「大王!请让予子继承王位。」王弹指 2曰:「汝死恶婆!予之二王子如日之光辉,汝杀彼等,则汝子之王位有望。」彼女为王叱责,心甚恐惧,回返自己后室,然其后数日,屡屡向王乞求王位。

然王不与彼女所选之物,王自思:「妇人者乃不知恩之反逆者,彼女或伪为制造予之书信,或伪行贿赂使杀王子。」于是彼呼王子近前,谈此事情:「吾子等!汝等住于此处实甚危险,汝等往邻国或往森林,于予死荼毘时返来继承属我家族之王位。」又呼占相师前来询问自己寿命之期限,彼等云:「有十二年之寿命。」王闻之云:「吾子等!今后十二年来揭王之天盖 3。」彼等云:「谨遵王命。」向父涕泣拜辞,出王宫而去。王女清凉亦云:「予亦愿随兄等一同前往。」向父乞假,悲泣而去。

彼等三人由多人围绕出离王城,多人归去,三人次第入于雪山,向有水而又易得种种树实之处结庵,依果实彼等三人维系生命而活。

相贤者与清凉女对罗摩贤者请求云:「兄长如我等父执地位,请住此庵,予等持树实前来养育兄长。」得兄之同意。自此以来,罗摩贤者,残留其处,余者持种种果实养彼。

如是彼等以种种果实生活居住之时,十车大王过于心悬王子等,第九年而殁。后于王之葬仪毕,为自己之子揭示天盖,大臣等云:「天盖之主现住森林之中。」不与王位。芭拉陀童子云:「予将往森林伴出予兄罗摩贤者揭示王之天盖。」彼执王之五种标章 4,整饰四种军队 5,到达彼之住所,于不远之处安置阵营,于相贤者与清凉女往森林时,彼入于庵之境内,罗摩贤者于门如善据黄金之像毫无怖畏安乐而坐。彼行近其前,礼拜而坐于一方,告以王所发生之事,与大臣等一同稽颡涕泣。罗摩贤者决无悲伤亦无涕泣,彼之五官一无变化。

芭拉陀于黄昏泣而坐时,他之二人持种种之树实归来,罗摩贤者自思:「彼等尚在年幼,彼等尚无如予之了解事物之智慧,因此忽然告以『予等之父已殁』,彼等将不堪悲痛,心脏破裂,予以方便使彼等下入池中而立,使之闻此突然发生之事。」于是向彼等指示前方一池云:「汝等时常不归,此为汝等之惩罚,下入此水中而立。」唱前半之偈云:

一(A)如何?相弟与清凉 汝等下水立

彼等依兄之言,即下往水中而立。时彼向彼等告以发生之事,唱残余之半偈:

一(B)十车王崩去 芭拉陀所云

彼等闻父死之报告而气绝,彼再语彼等,彼等再度气绝,如是三度气绝,大臣由池中将倒卧之彼等运出,使坐于地上。彼等苏息之时,一切诸人相互涕泣悲汉而坐。

尔时芭拉陀童子自思:「予之兄姊相童子与请凉女闻父之死,悲痛不堪,然罗摩贤者竟无悲泣,彼不悲之原因究竟为何?予将向彼闻见。」于是彼询问而唱第二之偈:

二 罗摩依据何威力 应悲痛时汝不悲

汝闻父死不悲痛 苦恼何不征服汝?

时罗摩贤者以自己不悲之理由向彼说明:

三 任人如何多悲叹 难为之事无奈何

如何有智有慧者 空自悲痛使自苦

四 青年与老人 愚人与贤者

富者与贫者 任人皆死去

五 譬如熟果实 恐怖其常落

生死诸人人 常有死畏怖

六 晨会诸人人 夕有不见者

夕会多人人 晨有不见者

七 愚人害自己 空自徒悲叹

多赍诸利益 贤者应为此

八 身瘦颜色褪 一切自己害

死者不复苏 悲叹竟无益

九 譬如家燃烧 依水可灭消

有智有闻慧 贤人亦如是

急起止悲哀 如风散飞绵

一○ 一人之死一族生 一切生类实如是

若人能依第一义 皆有关连共互住

一一 是故贤者多闻者 洞察此世与他世

人死悲痛虽大事 知法心意自无苦

一二 此我亲族不施舍 养育彼等使受乐

我善护持其余者 此为智者之所行

依此等偈,彼说明世之无常。

集会之诸人听闻罗摩贤者说明世无常之说法,均止住悲痛。

而后芭拉陀童子礼拜罗摩贤者云:「请兄受承波罗奈都之王位。」「吾弟!汝可与相童子及清凉女伴往执行政治。」「吾兄!汝如何?」「吾弟!父王告予『逾十二年返来为政』,予若今往,违背父言,今后三年将往。」「其间谁掌政治?」「汝可为之。」「否,予等不能为。」罗摩贤者云:「如是,于予归前,以此履物治之。」于是脱下自己之草鞋与之。彼等三人取履物礼拜贤者,由多人围绕,往波罗奈之都。

彼之履物于三年间执掌政治,大臣等置草鞋于凤辇乘,决定诉讼。若决定恶时,则履物相互击打,见履物之指示,再改正决定;若决定正当,则履物无音而静止。

贤者经过三年,出森林达波罗奈之都,入于御苑。童子等知彼返来之事,彼等由大臣等围绕前往御苑,以清凉女为第一之后,行二人之灌顶式。菩萨摩诃萨于是即位,乘严饰之车,为多人围绕而入都,右旋为礼,升至善月王宫之大广间,自此以来,彼于一万六千年间,以正义而为政治,升往天界。

一三 罗摩为政治 一万六千年

有首如螺贝 6 政治大臂者

此为现等觉者之偈,说明其讯息。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明四谛竟,此地主达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十车大王是净饭大王,母是摩诃摩耶夫人,清凉女是罗睺罗之母,芭拉陀是阿难,相童子是舍利弗,徒众是佛之徒众,罗摩贤者即是我。」

注 1 八世间法attha lokadhamma :一、得(labha)二、不得(alabha)三、称(yaso)四、讥(ayaso)五、毁(ninda) 六、誉(pasamsa)七、乐(sukham)八、苦(dukkham)。

2 弹指,嘲弄人时或叱责人时所作之表示。

3 揭天盖乃即王位之意。

4 王之五标章panca rajakakudhabhandani 一、扇(valav1jani),二、冠(unhisa),三、剑(khagga),四、天盖(chatta),五、履物(paduka)。

5 四种之军队Caturangin1:一、象兵(hattharuha),二、马兵(assaruha,anika-t tha),三、车兵(rathika),四、步兵(pattikarika)。

6 「螺贝之首」(kambu-g1vo)注为「似黄金之相首」(suvannalingasadisag1vo),此在Stede 辞典中释为having a neck shaped like a shell,i.e. in spirals,having lines or folds,considered as lucky。英德两译亦有类似之说明。

四六二 防护童子本生谭

〔菩萨═大臣〕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放弃精进努力之一比丘所作之谈话。彼为舍卫城之住民,上好门第之子,闻佛说法而出家,彼完成由阿阇梨(轨范师)及和尚(亲教师)所命之义务,通晓两波罗提木叉,满过五年,彼思:「予欲得业处 1,将住森林。」彼向阿阇梨及和尚乞假,往拘萨罗国某边疆之村。于彼处,信乐彼之威仪作法,诸人为彼造柴庵,互通闻问。雨期近至,彼努力用功统一心意,依非常之精进,三个月间,修习业处,然彼尚不能认识曙光,彼思:「予确如佛说四种人 2中之最平淡无奇者 3,予住于森林将有何益?」「予往祇园精舍,得拜见如来殊胜之颜色,听闻甜蜜之说法。」彼放弃精进,由森林出,渐次往祇园精舍而来。

于是由阿阇梨、和尚、友人及知己等问其返来之理由,彼言其事情。彼等对彼责难:「何故为如此事?」伴彼往佛前,佛言:「汝等比丘!何故伴来汝等不欲之比丘?」告曰:「世尊!此比丘放弃精进而归来。」佛问比丘曰:「是真实耶?」答曰:「世尊!是为真实耶。」佛言:「比丘!汝为何放弃精进耶?于此教法不精进怠慢之人,不能得最上之阿罗汉果,而精进之人则能成就此法。汝于前生为有努力堪忍教训者,依此理由,汝为波罗奈都之国王百子中之末子,能守贤者之教训,而能得王之白天盖。」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有防护童子为王之百子中之末子。王云:「每子一人应各学适当之学。」与每子以一大臣为师。时菩萨为童子之师,为一贤人学者,立于王子父执之地位。大臣等使学习学业终了之王子见王,王与彼等以地位而后送出;防护童子已极一切学术之蕴奥,彼问菩萨:「师尊!若予父派遣予至其它地方,予将如何为之?」菩萨曰:「王子!若汝被提供地方时,汝不接受,汝向王云:『大王!予为末子,予如亦出往他处,陛下膝下空虚,予愿侍王左右。』」于是某日防护童子向王礼拜立于一方,王向彼问曰:「我子!汝之学业终了耶?」「唯然,大王!」「汝可选择汝所好之地方。」「大王!汝之膝下空虚,予愿侍王左右。」王甚满足:「甚善。」王与同意。

其后彼居王之膝下问菩萨曰:「师尊!今将如何?」菩萨云:「请向王索取一处古之御苑。」彼云:「谨如君命。」彼由王得受御苑后,以彼处所生之花与果实,结交亲近都中之有力者。彼复问菩萨:「现将如何?」菩萨云:「王子乞愿于王,向市内诸人施与食物及著物。」彼如其言,对市内之人,一人不遗施与食物与著物。彼更问菩萨求王许可,对宫中使者、马匹、军队,悉皆无有遗漏,与以施物。此外对由外国前来使者住居之照顾,对诸商人税金之平均分担,即一切应为之事,彼皆自行之。如是彼从菩萨摩诃萨之忠告,对一切宫城内外人人、市民、国民及外来人等,恰如铁练之状,依各各四摄事 4而结缚亲近。于是彼受人人之喜爱。

其后,王于临终,大臣等集于床前问曰:「大王!陛下归隐之后,与谁王之白天盖?」王答曰:「予之诸子对王之白天盖有同等之权利,然可与汝等中意之人。」彼等于王崩后,葬式终了,于第七日集会说明:「大王遗言:『汝等中意者揭王之白天盖。』予等中意于防护童子。」于是由王之一族围绕,以黄金饰房之白天盖为彼所揭。防护大王依菩萨之忠告,以正义治国。

他之九十九人童子云:「予等父王驾崩,诸人使防护揭得天盖,彼为末弟,天盖不可加诸于彼,天盖应为我等长兄所揭。」彼等一同以书信送交防护大王:「天盖应与我等,否则诉之战争。」于是包围都城。王向菩萨告知此事,问曰;「我等今将如何?」彼答曰:「大王!不可与陛下之兄等战争,即将陛下之君父所有之财产分作百分,向九十九位兄长发送通知谓曰:『诸位此皆父王之所有物,请与分取,予与诸兄不起战争。』」彼依照施行。此时彼之长兄布萨童子告其它诸弟曰:「诸君!无人能有胜王者,我等之末弟虽为敌人而决不敌对,反将父王之所有物送与我等,且云『予决不与诸兄战争。』然我等不能一时皆揭天盖,我等唯有使一人揭起天盖,应使彼为王,并谒彼向彼受取王领而后归回我等之地方。」于是彼等一切童子解散都之包围,停止敌对行为而入都,王亦使大臣等对彼等表示敬意而出迎。童子等率诸多从者步来登上王宫,对防护大王表示恭顺,坐于低之座席;防护大王坐白天盖下狮子座上,名声嚇嚇,威风堂堂,而王下眺所至场所,悉皆震骇。

布萨童子眺望防护大王之威容自思:「予等之父王,恐已知自己殁后防护童子为王之事,故与我等地方而不与彼。」于是彼与王会谈唱次之三偈:

一 大王!思起民之主(父王) 知汝之戒德

敬他诸童子 不与汝何物

二 大王尚在时 或往天上时

予之一族!见己之利益 承诺汝王位

三 防护!汝依何戒行 立于同族上

何故一族众 无能超越汝?

防护大王闻此说自己之德,唱次之六偈:

四 王子!沙门及大仙 我均不嫉视

我尊敬彼等 跪拜其足下

五 沙门仙人喜德行 彼等德法俱相应

我欲听闻彼说法 教训于我无嫉念

六 沙门及大仙 我闻彼等言

毫不起轻视 我心喜法缘

七 象兵与卫兵(马兵) 车兵步兵等

我常于彼等 与衣食不怠

八 大臣顾问官 辅我从者等

波罗奈之都 供与肉酒水

九 又有富商贾 彼等诸国来

我计彼等便 布萨!如此知守护

时彼布萨童子闻彼之德,唱次之二偈:

一○ 防护!汝实依法者 汝胜予一族

汝今可治国 贤慧利益者

一一 汝由一族所围绕 积集种种之宝德

诸敌无能征服事 修罗无能征帝释

防护大王与一切兄等非常之荣誉,彼等于彼之前滞留月半,彼等云:「大王!诸地方盗贼起时,予等以为监督,陛下可安享国政之乐。」于是各各归返自己之地方。王从菩萨之忠言而行,寿命终后,往生天国。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比丘!如此汝于前生堪从忠告,然今生汝何故不精进耶?」佛为说四谛之理──说明四谛竟,彼比丘达预流果──于是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防护大王是此比丘,布萨童子是舍利弗,其余弟兄是大小长者,徒众是佛之徒众,与忠言之大臣即是我。」

注 1 业处Kammatthana,巴利佛教有四十业处之数,即十遍处、十不净观、十念、四无量、四无色、界差别、食厌观。

2 在德译之注,举预流、一来、不还、罗汉四种。然四种人依汉译亦有几种,例如:一、从闇趣闇,二、从闇趣明,三、从明趣阇,四、从明趣明;又一、顺流行者,二、逆流行者,三、自住者,四、到彼岸者等是。

3 「最平淡无奇者」(padaparama),英德两译为The most devoted to worldly condi-tions;der weltlichkeit am nachsten,两者为同样之注释。于Stede 之辞书中说明为one whose highest attainment is the word(of the text,and not the sense of it)。

4 「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四六三 苏婆罗迦贤者本生谭

〔菩萨═贤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般若波罗蜜 1(最上智慧)所作之谈话。某日黄昏之时,等待如来出堂说法之比丘等,集于法堂:「诸君!佛实为大智、广智、明智、速智、利智、锐智者,具备临机应变之方便智,其智广大如大地,甚深如大海,广阔如虚空,于一切阎浮提(全世界)所起之智,无得凌驾十力之世尊者─譬如于大海所起之波,不能超越其岸,又如达岸时,波即破碎。如依其智,无任何人能超越十力之世尊者,若达佛之足前,其人必被破碎。」如是比丘等说明十力世尊之大般若波罗蜜(最上之大智慧)。佛适出堂问曰:「汝等比丘!诸子今为何语,坐于此处?」答云:「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世尊非只今生为具智慧者,彼于前生智慧尚未成熟时,即为一具智慧者,彼虽盲目,于海洋中依海洋之标帜而知『此海中有如是如是之宝。』」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在巴鲁王治国时,巴鲁之海滨有一港村,尔时菩萨生为巴鲁海滨船户头之子,身为可爱之黄金色,彼名苏婆罗迦童子。彼于多人服侍下成长,十六岁时,极乘船学术之蕴奥,其后父殁,彼即为船户之头,操乘船之业。彼为贤者,具备智慧,彼所乘坐之船,决无灾害发生。

其后彼之两眼为盐水所害而失明,彼自其时以来,虽为船户之头,但不作操船之业,彼思:「予将赖王以生活。」彼往王之前。时王任命彼为评价鉴定之工作,自此来,王之象宝、马宝、真珠宝、摩尼宝(宝石)等等之鉴定,使彼为之。

尔时,某日之事,有率黑岩顶色象而来之人等曰:「此可为王所乘用之象。」王见其象云:「可使贤者见之。」于是诸人率象往彼之前。彼以手抚摸象之身体,告曰:「此不适为王者之象,彼之后足伤残。何以故?母象产时,未能以肩承受,于是落于地上,后足伤残。」诸人问牵象而来人等,彼等云:「贤者之言,是为事实。」王闻此事,甚感满足,与彼铜币八枚。

复于某日,有牵一匹马来之人等云:「此可为王之马乘。」王又使将此马送贤者之前。彼以手抚摸后云:「此马不适为王者之马乘,何以故?此马生而母死,故此马未得母乳,未能十分发育。」彼之所云又为真实,王又闻此,甚感满足,与以铜币八枚。

尔时某日,又持车来人等云:「此可为王之车乘。」王亦使送彼所。彼以手抚摸车后云:「此车为空洞之木所作,故不适王乘用。」彼所云又为事实,王又闻之与铜币八枚。

时有向王持来价值甚高之毛毡之人等,王又命送彼之前,彼以手抚摸后云:「此毡有被鼠啮破之一洞。」诸人检视,发现其处告王,王甚满足,与铜币八枚。

彼自思:「此王对鉴定如是希有之事,只与以铜币八枚,此赠物只可为理发师之礼物,此王概为理发师之子,奉仕此王实无利益,予将归自己之住所。」于是回归巴鲁海滨之港。

彼住于其处时,商人等准备乘船出海,彼等考虑:「我等将使谁同乘?」「苏婆罗迦贤者所乘之船,决不蒙害,彼为贤者,善巧方便。彼虽盲目,但苏婆罗迦贤者为一殊胜之盲目者。」于是往彼之前乞愿曰:「请为我等之船头。」彼云:「诸君!予为盲目之人,如何能为操船之工作。」「头主!汝虽盲目,但对予等而言,实为第一人。」

于是一再恳求,彼与承诺:「甚善,诸君!予依诸君之言 2,乘船前往。」于是乘入彼等之船。

彼等依船向大洋驶出,船七日间,无事进行,尔后不时风起,四个月之间,漂流于大海上,到达库罗玛拉海域。彼处有身体似人,口如剃刀之鱼类,出没于水中商人见此鱼类,向菩萨问其海之名,唱第一之偈:

一 出没如人鱼 剃刀之鼻嘴

苏婆罗迦!我等向汝问 此为如何海?

摩诃萨因彼等问,依自己乘船之经验较量,唱第二之偈:

二 出帆巴鲁滨 诸商求财宝

迷船来此处 库罗玛拉海

而此海产金刚石,摩诃萨自思:「若予语彼等『此为金刚石海』,则彼等为贪欲而采多量之金刚石,船将沉没。」彼不语彼等,使船系留,而以方便握一网绳如取鱼状,投纲捞取金刚石之宝,投入船中,而将其价值少之物品弃于海中。

船过其海,往火鬘海之处而行,其海燃烧如火聚,如悬于中天之太阳放大光明。诸商人以偈问彼:

三 我等见此海 如火如太阳

苏婆罗迦!我等向汝问 此为如何海?

摩诃萨复向彼等继续说偈:

四 出帆巴鲁滨 诸商求财宝

迷船来此处 其名火鬘海

而此海多产黄金,摩诃萨依如前状,由其处采黄金投入船内。船更过海,达辉耀光如奶酪之酪鬘海,商人以偈问其名:

五 我等见此海 如酪又如孔

我等向汝问 此为如何海?

摩诃萨继续以偈语之:

六 出帆巴鲁滨 诸商求财宝

迷船来此处 呼为酪鬘海

而此海多产白银,彼仍以如前之方便采之,投入船中。船更过海,到达海面辉耀如青色草禾又如谷物之畑,名青色草鬘海。商人以偈问海之名:

七 我等见此海 如草又如谷

苏婆罗迦!我等向汝问 此为如何海?

彼继续以偈说明:

八 出帆巴鲁滨 诸商求财宝

迷船来此处 青色草鬘海

而此海多产青摩尼(绿柱玉)之宝,彼仍以如前之方便采宝玉,投入船中。船过其海,到达如苇林之状,又如竹林之状之苇鬘海。商人以偈又问其名:

九 我等见此海 如苇又如竹

苏婆罗迦!我等向汝问 此为如何海?

摩诃萨继续以偈说明:

一○ 出帆巴鲁滨 诸商求财宝

迷船来此处 呼为苇鬘海

而此海多产竹色之琉璃,彼又使采投入船中。商人等过苇鬘海见瓦拉巴姆迦海,彼处海水由四面八方卷起拥近船边,四方有如同绝壁之大洞卷起之水波,生出恐怖劈耳之音声,如使心脏破裂。商人等见此,恐怖战栗以偈问其名曰:

一一 不思此海此世物 闻此音声大畏怖

譬如大洞与绝壁 此海我等从未睹

苏婆罗迦!我等向汝问究竟 此处名为如何海?

菩萨继续告其名曰:

一二 出帆巴鲁滨 诸商求财宝

迷船来此处 瓦拉巴姆迦

菩萨摩诃萨云:「诸君!到达此瓦拉巴姆迦海,决无能有归还之船,船到此海,必至沉没破灭。」然此船中有七百人乘坐,彼等为死之怖畏,如在无间(阿鼻)地狱被煎煮之众生,异口同音放出悲哀之声。摩诃萨自思:「除予之外,无任何人能救此等诸人之安全。予将立愿,救助彼等。」于是向彼等云:「立即用香水使予沐浴,使予著新衣服,预备盛物之钵,置于船之先端。」彼等急忙照办,摩诃萨以两手执盛物之钵,立于船头发愿唱最终之偈:

一三 自有记忆限 达知觉以来

我对一生物 不知故意害

依此真实语 使船安全归

四个月之间行遇异国之船,今归路如有神通,依神通之威力,仅一日之间到著巴鲁滨港,而船更又向陆上行近过八宇沙婆 3丈,立于船头家之门前而止。摩诃萨分与彼等诸商人金、银、摩尼、珊瑚、金刚石等,并与彼等教训云:「此等诸宝,诸位已充分获得,今后决再勿为航海之事。」菩萨一生涯为布施之善业,生于天之都城。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如来前生即为如此之大智者。」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徒众是佛之徒众,苏婆罗迦贤者即是我。」

注 1 Pannaparami 为梵语之Prajna-paramita 普通汉译为般若波罗蜜(多),译为度或到彼岸。巴利语波罗蜜(parami)为最极最上之义。

2 原文为tumhehi arocitasannaya niyyamako bhavissami译为「自己盲目,不能见海与空,诸君以观察告予,予依其言之状况判断,驶船操作」之意。

3 宇沙婆usabha,一宇沙婆等于百四十肘,即二百尺余,故八宇沙婆约一千六百余尺。

第十二篇

四六四 小郭公本生谭

此一本生谭,在鸠那罗本生谭(第五三六)中,详细说明。

四六五 跋陀娑罗树神本生谭

〔菩萨═树神〕

序分 此一本生谭 1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亲族之利行所作之谈话。舍卫城给孤独长者之家,常为五百比丘准备食物,同样在毘舍佉之家、拘萨罗王〔波斯匿〕之宫廷,亦复如是;然,在宫廷,虽然与以种种上味之食品,但在彼处,无任何人与比丘亲近,因此,比丘等不在王宫摄食,持得食物后,即往给孤独长者或毘舍佉或其它亲密深者之家进食。

某日,王云:「有布施之物被赍送,应向比丘布施。」于是将食物持往食堂。然,食堂中比丘不见一人,王问向何处而去?答曰:「往各自亲密者之家坐食。」王闻此,于朝食完毕后,往佛之处问曰:「世尊!食物以何者为最优?」佛:「大王!亲爱为最优,纵令酸粥之物,以甚深亲切为布施,则食之有味。」王:「世尊!谁有甚深之亲切施与比丘?」佛:「大王!亲族或释迦族。」

于是,国王自思:「予将以释迦族之女,迎来为予第一之后妃,如是,比丘等必如亲族与自己甚深相亲。」于是,彼起座归自己之王宫后,遣使者赴迦毘罗城使云:「予欲娶得一女,望与贵君等结亲戚。」释迦族之众人闻使者之言,一同聚集商谈:「予等住于拘萨罗王命令所行之处,若不与女,必有大报复;若与之,实将灭我等之族统,如之何则可?」于是,摩诃那摩向彼等云:「汝等勿忧,予有自己之女名禹翅剎那(行雨),乃那竭门多下婢之胎所生,年方十六,无上美丽、光艳非常,由父方而论,亦为剎帝利所生。以之与王,告为剎帝利之女,有何不宜。」释迦族诸人赞成甚善,呼王之使者云:「甚善!予等奉献一女,汝可受之伴其归去。」

然,使者等自思:「此等释迦族诸人,对于出生种姓傲慢,彼等口说:『此予等同种所生之女』,但与不同等之女。因此,必须此女与此诸人一同同席而食,始可得行。」于是,彼等作如次之言:「予等伴归,但请此女与贵君等一同同席进食而后归去。」释迦族诸人与使者等宿泊之处,又复思虑如何处置。摩诃那摩云:「汝等忧虑无用,予使方便之法。贵君等于予食事之时,美饰禹翅剎利,伴其前来,而于予食少许时云:『大王!如是所谓之某王有信前来,请御览此使书。』于是,使予见信。」诸人善遵其命,于彼食事之时,美饰此女,摩诃那摩云:「伴女前来予处,与予一同进食。」诸人云:「饰女之后,即前来。」但稍延缓而至。彼女谓与父一同进食,将手放入同一容器之中。摩诃那摩与彼女一同取一片食物入口,而于伸手取第二片时,彼等云:「大王!如是所谓之某王有信前来,请御览此使书。」彼等呈上书信。摩诃那摩云:「吾女!汝且进餐。」彼以右手置容器中,以左手取信阅读。彼于熟读使书之间,彼女进食。彼女食事终了,彼则洗手漱口。于是,使者等对彼女确为彼之女持有确信,而不能知其秘密。

摩诃那摩派遣诸多服侍之人,送女前往。使者等伴随彼女抵舍卫城,向王申述:「此女生为正统,确系摩诃那摩之爱女。」国王甚喜,装饰市中后,积财宝如山,使女立于其上,为之灌顶,即第一后妃之地位。彼女受王之宠爱。

其后不久,彼女怀妊,受王十分照顾,十个月满,分娩生产一黄金色之王子。命名之日,王遣人亲往自己太妃之所讯问:「释迦王之王女禹翅剎利生产王子,应附何名?」而持此使书前住之大臣,生来稍有耳聋,彼往太妃之所传命,太妃闻此云:「禹翅剎利于未产子时,尚且凌驾一切诸人之上,今将更为大王所宠爱之甚者。」聋大臣误将瓦拉巴(有宠爱者)之言辞,错听了解为毘琉璃(增长者),向王之处回报云:「大王!王子殿下应附以毘琉璃之名。」国王自思:「此必为我等祖先之族名。」于是命名为毘琉璃。

自此,王子与一般王子同样被尊敬长大。七岁之时,彼见其它儿童,由母方之祖父家中持来象马等玩具,于是,向母后妃问曰:「母亲!他之儿童由祖父之家持来赠物,而我不得任何人处持来。母亲!汝无父母耶?」彼女云:「吾子!汝之祖父乃释迦之王族,然住甚远,故无何馈赠。」彼女哄骗于彼。

更于彼十六岁时,彼云:「我欲往与祖父相会。」母:「汝欲往彼处何为?」彼女对彼阻止。彼再三再四乞愿,后妃之母遂加承诺:「如是,予等前往。」彼向父王告知后,由多数之从者相随,出发前往。禹翅剎利于此之先送信嘱云:「予在此生活安乐,贵君切勿使彼知悉任何秘密。」释迦族人等知毘琉璃前来,皆谓:「我等不能对彼尊敬。」并将幼年之儿童等全部送往乡间。

王子到达迦毘罗城时,释迦族之诸人集坐于公会堂中,王子往公会堂中站立,诸人云:「此为汝之祖父,此为汝之叔父。」彼向诸人巡回应对。彼为辞仪颇感背痛腰酸,但并无一人对自己答礼,彼见而问曰:「何故对予不返致辞仪。」释迦族之人等云:「青年子弟等已均往田舍之故。」于是,对彼与以敬意。

彼于停留数日间后,随诸多之从者而去。此时,有一下婢以牛乳与水净洗彼于公堂所坐之座椅,并讥嘲云:「此为禹翅剎利下婢之子所坐之椅。」王子从者一男因忘置兵器于堂中,返回来取,不图耳闻对毘琉璃王子之骂声,兵士问其秘密,知「禹翅剎利王妃乃释迦族之摩诃那摩下婢之胎所生」,此男向兵士等传闻此话:「禹翅剎利实为下婢之女」,于是,兵士中大起骚动。王子闻此,心中深为含恨:「甚善!此奴等以牛乳与水净洗予所坐之椅,当予即王位之晓,立即取此奴等喉管之血,以洗净予所坐之椅。」

彼向舍卫城归来,大臣等将一切事向王申述,王对释迦族人发生愤激:「彼等以下婢之女与我。」于是,对禹翅剎利及王子所受之尊敬,完全废止,只与其得相当于奴隶男女之待遇。

由此经数日后,佛来王宫处坐。王进其处白佛:「世尊!贵君之亲族人等与我以下婢之女,故予对彼女及其子废除尊敬,只与其得相当奴隶男女之待遇。」佛言:「大王!释迦族之人等所为,固有不当,如与之,则应与以同族之女。然,大王!予向陛下申言,禹翅剎利确为王女,于剎帝利族王之宫殿受灌顶者;又,毘琉璃亦为依剎帝利族之王所生者,『母之姓等何关,乃父之姓始为标准。』此,古之贤者所云。有拾集薪木之贫苦妇人而得与以第一后妃之位,而于彼女之胎所生之子得即亘十二由旬波罗奈之王位,称运薪王。」王闻此法语甚喜,「以父姓为标准」,对其母子恢愎原来之尊敬。以上为佛说采薪女本生谭〔第七、汉译南传藏第三十一卷第一八六页〕。

有王之将军般多拉,因自己之妻末利不产,以为石女,彼云:「汝归里之母家。」遣彼回拘尸那揭罗,彼女云:「俟拜会佛申述后离去。」彼女往入祇园精舍,礼拜如来后,立于一方。佛:「欲往何处?」末利:「夫遣予归里之母家。」佛:「是何缘因?」末利:「夫以我为石女,不能产子,世尊!」佛:「若如是言,汝无去之必要,汝且回返。」因佛是言,彼女甚喜,向佛顶礼后,归往住居。将军问:「汝何故转返?」女云:「十力尊者作返回之言,贵君!」将军于是言曰:「如来必定无违此判其理由。」其后不久,彼女怀妊,彼女生妊妇之欲望。女:「予起欲望。」将军:「欲望为何?」女:「毘舍离市有几所王家灌顶吉祥之池,予欲下往沐浴,更欲饮其水,贵君!」将军答曰:「甚善」,彼持十人力之弓,使彼女乘车,出舍卫城向毘舍离而行。

尔时,有一与拘萨罗王之将军般多拉一同于阿阇梨家修习学问名摩诃利之离车族人,彼为一盲目者,彼教授离车族人等事物之道理及正法,住于城门之附近。彼闻车撞门阈,彼云:「此为末罗族般多拉马车之音,今日离车族人之间必起危险之事。」

在池之内外有强固之卫兵,上张铜网,巡回看守,无鸟入隙。然,此将军由车降下,以剑追逐卫兵,斩断铜网,使其妻入池中沐浴饮水,自己亦于沐浴后,使末利乘车出市,由来路而去。

卫兵等往离车族之处告诉缘由,离车族之诸王愤怒,其五百人乘五百车乘出发往捕末罗族之般多拉归案。诸人向摩诃利语其缘由,摩诃利云:「不可前往,彼将贵君等全部杀光。」离车:「我等如何不可成行?」摩诃利:「汝等见车轮之毂嵌入地中之场所,即赶速撒退。若由彼处不得退回,则闻前方有如落雷之音时,急速撒退。如仍未得退回,则贵君等见车之前部有裂痕之处时,即速撒退,决不可再由此而前进。」但彼等不依其言而退回,反而随后不停追赶。末利认出彼等告其夫曰:「贵君!后面见有多数车乘。」般多拉:「当汝见车队成一车之样时,请告知。」彼女见车队成一直线,见为一车之状时,彼女云:「贵君!除见一车头之外,不见其它。」般多拉:「如是,汝来持此。」于是将手绳交付彼女后,彼立于车上,使弓载于车上。于是,车轮毂处向地中陷入,离车族人至其处见之,仍不引退。般多拉稍向前行,弹弦使鸣如落雷之音,然,彼等仍不回返。于是,般多拉立于车上放出一矢,使五百车乘之前部造成裂痕,而五百之王之腰带处均被贯通,始行进入地面。彼等不知自己被射之事,而叫曰:「汝停。」更又向前追赶。般多拉立于车上云:「汝等皆为死人,予无与死人相斗之事。」离车:「死人者能如我等之状耶?」般多拉:「如是汝等,最前者解带一观。」彼等最前者于解带之同时,其男倒地而死。于是,般多拉云:「汝等皆亦如是,各自归还自己之家,济托应济之事,教汝妻子,然后解带。」彼等果如其言而皆死。

般多拉伴末利归舍卫城,彼女产生十六对之双生儿,皆强而有力,通达一切学问技艺。彼等各持一千从者,与父一同前往王宫,只彼等自身,已使王宫之庭院充满。

某日,因不正之裁判而败诉人等,见般多拉归来,大声呼叫,向彼诉说法廷官员不正裁判之始末。于是,彼往法廷裁判事件,使各人之物归为自己,公平断行,多人大声喝釆。王问:「此何事耶?」闻其缘由,心甚欢喜,将此役人等全部罢免,使般多拉司掌法廷。自此以后,彼公平施行裁判。然,先期之裁判官,为未获得贿赂,收入减少,企图离间彼与王家间之关系,谓般多拉希望王位,国王闻入彼等之言辞,心中不能安稳。「然,今于此处杀彼,则必起人民之非难。」王再思考,收买雇用多人,使彼等在边境掳掠抢劫,然后,呼般多拉云:「边境扰乱,汝与汝子等共往诱捕贼人。」王下命令遣派。一方派遣强力之兵队多人与彼共同前往,将彼与彼三十二人之子一同斩首归来。彼往边境,被收买之盗贼等云:「将军前来。」于是,一齐逃散。彼平定地方,人人喜悦而回返,然,距市内不远处,兵士等斩彼与彼子等之首。

当日,末利正招待两大声闻及五百比丘。然,于晨朝之中,多人持信交付彼女:「妳之主人及子等,同被斩首。」彼女知此事件,然,并未向何人言说何话,将信纳入怀中,仍响宴比丘。彼女之使者等向比丘献食后,运来酥之容器,然,容器于长老之前破坏,法将舍利弗云:「应坏者坏,可勿心忧。」末利由怀中取出信件向长老云:「三十二人之子与彼父一同斩首,此信赍来予所,予闻此尚不忧虑,酥之容器为物,损坏又有何忧虑,长老!」法将舍利弗曰:「无相亦无知云云 2。」长老起立说法后,归精舍而去。彼女唤三十二人儿媳近前,教彼等曰:「汝等之主人无罪而被杀,此为受前业之果报,决不可悲泣,而对王亦不可怀怨。」

王之间谍等闻其言,将彼等无怨之事向王报告,王甚感动,亲来彼女之住居,向末利及其儿媳等致歉,向末利施以恩宠。彼女云:「感王盛意。」王去后,彼女向死者人等捧献供物后,沐浴毕,来王所向王云:「大王!予蒙恩宠,别无所求,惟请王允许三十二人儿媳及予回归里之家中。」王与同意。彼女将三十三人儿媳各各遣送自己之乡里后,彼女自己亦归往拘尸那揭罗市自己之里家。

王授与将军之甥名长作者以将军之位,然彼思:「予之叔父为此王所杀。」于是,彼窥王之隙。王自从杀害无罪之般多拉以来,后悔而生活,心不得喜悦,对王位亦无乐味。时,佛住于释迦族国乌伦坡市附近,王往其处,于距僧院不远之处张幕野营,与少数从者同往精舍出发拜佛。王将五种标帜 3交付长作,唯一人进入香室。──凡在法庄严经 4中所有者,同样如是说明。王入香室后,长作持王之五种标帜前往以毘琉璃为王,与先王只余一马及侍女,余者皆往舍卫城而去。王与佛作快乐之问答,出来不见军队,问及侍女闻其事件,王云:「予与吾甥 5一同往捕毘琉璃。」王向王舍城之市前来。但因时间天晚,虽然到著其市,但城门已闭,于是,于某公堂中卧宿,王为风热所恼,夜间死于其处。天明,诸人闻侍女悲泣哭声,向其王申述:「大王!拘萨罗王可怜已崩逝矣!」王为其叔父以非常之供养安葬。

毘琉璃王得王位后,忆起复仇之事,彼云:「誓将释迦之族人全部虐杀。」于是,率大军出发。是日晨起,佛观察世界,知亲族人等将灭亡之事,佛思:「亲族人等不可不救。」于是,于晨朝中巡回托钵,获来食物,佛归香室如狮子之卧于床。至黄昏,于空中飞奔至迦毘罗城之近郊,坐于叶荫稀疏之一株树根之下,而距彼处不远,在毘琉璃之王国境内有一叶荫浓密高大之尼拘律树。毘琉璃发现佛后,近前问候云:「世尊!何故于此炽热之时,坐于叶荫稀疏树根之下,彼处有叶荫浓密尼拘律树之根,请坐于其处,世尊!」佛:「无妨,大王!于亲族之叶荫,颇感风凉。」王闻佛言自思:「此必佛为守护亲族者而来。」与佛寒喧后,引兵回归舍卫城而去,佛亦起立回归祇园。王对释迦族又忆起怨恨,再度出发,于彼处见佛,又再引返;三度出发,于彼处见佛又引返。于第四度前往之时,佛观察释迦族之前业,知彼等向河中投毒之业成熟,已不能救,于是,佛于第四度时,未曾出发。于是,毘琉璃王将释迦族自乳儿以下全部虐杀,以彼等之喉血洗净其所坐之腰椅而归。

佛于三度前往归来之翌日,行乞后食事终了,于香室休息时,由四方来集之比丘等,坐于法堂中云:「诸位法友!佛现自己之姿,引王回返,使亲族人等由死之危险得救。佛如此为亲族人等尽力。」彼此互语佛之德行。佛出彼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其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如来为亲族尽力,非自今始,前生即有尽力之事。」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不扰乱十种王法 6,正当治国。某日,国王自思:「在阎浮提土地之上,诸王住有多柱之宫殿,因此,造有多柱之宫殿,已不珍奇。今予将作一根柱之宫殿,为优于一切诸王。」于是唤木工等前来,王云:「为予营造一非常美观之一根柱之宫殿。」木工等应命往入森林之中,见有诸多适合建筑宫殿一根柱之壁直之大树,木工自思:「此树其宜,然路不平坦,不能运下。自王申述定夺。」一如所言。于是王云:「可以某种手段,徐徐运下。」木工:「大王!讲求任何手段,皆为无用。」王:「然则于予之王苑,搜索一根前来。」木工等往御苑发现伸展甚直一裸树木,然,此为村人及市人所崇拜之树,由王家常得供物吉祥之娑罗树,木工等往王所告知此事。王曰:「汝等于王苑发现树耶!如是可往伐之。」王下命令,彼等受命,每人手持香及花鬘等物前往御苑,于彼树上,以香水捺五指之手印,缠缚纽带,结以莲华之蕊,点燃灯火,捧献供物,施行供养,并祝告使闻曰:「今后七日,予等应前来伐树。此乃王之命令,栖于此树之神祇,务祈迁往他所,予等无罪。」

栖于此树之树神闻此语后自思:「木工等欲伐此树,则予自己之栖家,必定崩溃。栖家终了,自己之命亦立即告终,而绕此树所生之年少之娑罗树上栖息之亲族诸神,均将多无栖家。概我自己灭亡自己受苦,同样,亲族之灭亡,自己岂应不苦耶?故予必须救彼等之命。」于是,彼于午夜夜中,以神之庄严饰身往入王之寝室,于室中辉映一道光明,而于卧塌头端之处啜泣而立。王见彼而颤怖,与彼谈话唱最初之偈:

一 尔著美衣著 何人立虚空

泪流为何事 怖来由何处?

神之王闻此,唱次之二偈:

二 大王!我来生存于尔国 跋陀娑罗 7人知我

我受数多之供养 延续六万岁之年

三 于诸市中造诸家 亦造种种之宫殿

四方之王不害我 诸人对我不疏远

人人向我施崇敬 尔实对我应供养

于是,王唱次之二偈:

四 然予从未见 如是粗树身

长周实高广 生来尔优姿

五 使我造宫殿 单柱心愉快

我将使汝居 尔可终永生,夜叉!

神之王闻此,唱次之二偈:

六 如斯我之身 将由树离去

种种尔断我 片段尔斩去

七 斩顶伐中间 最后切除根

如斯被切割 虽死不为苦

于是王唱次之二偈:

八 恰如斩手足 斩耳鼻尚生

更后如斩头 其死实可苦

九 跋陀娑罗!片段被切断 森林之主!汝为安乐否

是缘何理由 尔望片段切?

跋陀娑罗向王说是,唱次之二偈:

一○ 我有是理由 理由具足法

我望切片段 大王!请闻我之事

一一 我为亲族增安乐 我于其旁为护者

今我已为害彼等 他树彼等将尝苦

王闻是语,非常欢喜云:「此神之王诚为正直,自己之栖处灭亡,而不欲亲族之栖家灭亡。为亲族而为利行,自己欲与彼等安心。」于是唱结尾之偈:

一二 汝之所思实适思 跋陀娑罗森林主

尔冀亲族之利益 授我御身施无畏

神之王为王说法而去。王守彼之忠告,积布施等之福德,死后得生天界。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如是,如来于前生亦为亲族行利行。」于是,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栖于娑罗树年青之神是佛之诸弟子,神之王跋陀娑罗实即是我。」

注 1 就此序分之故事,可参照Dhp.A.I.PP.345 f;,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七(大正藏二四、二三五页),增阿含卷二六(大正藏二、六九四页)毘琉璃之故事。

2 见Snp.V.574。

3 王之五种标帜(Panca raja-kakudhabhandani)为宝剑、宝伞、宝冠、宝履、宝拂。

4 可与Dhammacetiya-sutta.M.N.II.PP.118f.(No.89)中阿含二一三(大正藏一、五○八页),法庄严经(大正藏一、七九五页)参照。

5 此指王舍城之阿阇世王(Ajatasattu)而言。阿阇世之父频婆娑罗之后妃拘萨罗夫人(Kosaladevi)乃拘萨罗王波斯匿(即今故事所出之王)之妹(故事第二五一及第三三八)。又王与频婆娑罗彼此互为妹之夫,按(Dhp.A.I.P.385)Jataka 之注,阿阇世虽称拘萨罗夫人为母,但一般则以韦提希夫人(Vedehi)为其生母。

6 十种王法:为布施、持戒、喜舍、真直、温和、自制、无瞋、无害、忍、无碍。

7 跋陀娑罗(Bhaddasala)为吉祥娑罗树之意。

四六六 海商本生谭

〔菩萨═木工〕

序分 此一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为提婆达多率五百之家族堕地狱事所作之谈话。提婆达多见自己之弟子为二大长老带去时,悲痛不堪,由口中吐出热血,为激病所苦;而彼思起如来之德:「九个月之间,对如来不利益,而佛对自己并无恶心,八十人之大长老对自己不持恶意。因自己所造之业,今自己已全无依靠,无论由佛、由大长老等、由亲族之长上罗睺罗长老、由释迦族之主家,自己已均被所弃。予今将往佛所谢罪告白。」彼向从者指示,担持自己之卧榻,于夜间旅行到著指萨罗城。

阿难白佛:「世尊!提婆达多向〔佛〕谢罪告白而来。」佛答:「阿难!提婆达多不能与我相会。」当提婆达多到著舍卫城之市内时,长老再度白佛,世尊亦同样回答。提婆达多来至祇园精舍门前之祇园莲池附近,其恶果已达于顶点,身体中发热,思欲沐浴饮水,彼云:「放下卧榻,我欲饮水。」在立于地面之同时,未能得心之满足,大地开口,忽由阿鼻地狱喷出火焰,将彼包围。彼思:「自己之恶业,达其顶点。」想及如来之德。

我持此诸骨 1 奉彼优异人

神中之神者 人法调御师

普观一切者 具足百福相

如斯之佛陀 归命以生命

彼以此偈赞佛而归依,然后堕往阿鼻地狱。彼有五百之家族侍者,此等家族与彼为党,亦为讥骂十力世尊,均再生阿鼻地狱。如斯,提婆达多率五百之家族堕入阿鼻地狱。

某日,比丘等于法堂对此谈话如花开放:「诸位法友!恶人提婆达多对等正觉者持怨恨,不能观察未来可怖之事,与五百家族一同堕入阿鼻地狱。」佛出往彼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提婆达多欲胜得财物与尊崇,始终不离贪欲,不观察未来可怖之事;然,彼于前生亦不观察未来可怖之事,为贪现前之安乐,与其相随之诸人一同招来极大之破灭。」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距波罗奈之都不远之处,有一木工之大聚落,包容一千之家族。木工等云:「予等为贵君作卧榻、作腰椅、造家屋。」于是,由诸人之手借入莫大之借金;然,未能完成任何一事。诸人每逢木工等,辄辄催促借金,与以妨碍。

彼等为债权者所恼,不能居住,彼等自思:「应往他国某处居住。」于是,入森林中伐树,建造船只,下至河中,运至距离村镇八分之一由旬之处放置。于午夜之中返村,携同妻子至停船场所,彼等乘船,次第出海,随风漂流,于大海之中寻著一岛,其岛上自然生有米、甘蔗、芭蕉、庵罗、阎浮、波罗蜜、椰子等以及种种样样果物。先是某人遭遇船难,较彼等先行到著此岛,食米等食物及甘蔗等,住于其处,彼人身体壮大裸体、须发杂乱伸张。木工等自思:「此岛若为罗剎占领,我等必全部被杀,宜先作探险。」于是,由七名健壮力强男子,以五种武器固身,下船探险岛上。尔时,住于岛上之人,朝食完毕,饮蔗汁后,安乐满足,于精神愉快之场所─如银板砂地之上清凉树荫之下,仰面横卧,彼自语云:「住于阎浮提人,耕田播种,不得斯乐;实则此岛于己,较阎浮提为优。」于是,高歌叙其欢乐。

佛言:「汝等比丘!此男歌欢乐之歌。」唱最初之偈:

一 耕田播种彼人人 诸人种种业果生

彼等不享此国乐 吾实优于阎浮提

然而,向岛上探险诸人,闻听歌声云:「此为人声,寻察一观。」于是,循声追寻,发现此男,彼等自思:「此必夜叉。」于是,惊恐张弓备矢。彼男亦见彼等,恐被所杀,乞愿云:「君等!予非夜叉,乃一人也,请留我命。」「汝为一人,何以全身裸露?」于是,彼等以种种问题问彼,为了解彼为一人之事。彼等接近彼男之处,交谈以友情之话,询及何以彼来至此岛,彼向彼等语以真实后,告曰:「君等为自有福德,来至此处,此为最优之岛,实际无须自为工作,即能生活,自然生有米及甘蔗及其它无尽。请安心而住,无任何忧虑。」「然则,予等住于此处无其它之危险耶?」「此处无其它危险,然此岛为神所领有,神等见君等大小便时,将生怒意,因此方便之时,挖取足用之砂,然后请以砂隐蔽。只此是为危险,其它即无,但切须时刻留意。」于是,彼等开始于其处住居。但于此一千之家族中,五百家族各有一人,即合计有二人长老之木工。其一为愚者,贪欲美味之物,另一人为贤者,无美味之执著。

尔后,彼等皆安住于其处,身体肥壮。但此等诸人长久无醉,彼等自思:「用甘蔗之汁作酒而饮,岂不甚善。」于是,制酒饮之,任醉歌舞娱乐。彼等烂醉,到处便溺,不加隐蔽,成为岛中厌弃不快之物。诸神愤怒异常,考虑以海水高涨,洗净此岛,诸神云:「今日时已闇夜,我等今日之集会不成;由今日起至第十五日满月布萨之日,月升之时为期,使海水高涨,将此奴等一切杀之。」诸神规定日期,然诸神之中,有一正神,彼起怜愍之心:「此诸人等不可在自己眼见之前杀之。」于是,于彼等食夕食,于家之入口处,快乐言谈而坐之时,神以一切美丽之庄严饰身,向岛中辉映一道光明,立于北方之空中:「汝诸木工!诸神忿怒汝等,不可再住此处,自今半月之后,诸神使海水高涨,全部淹杀汝等,汝等速由此处逃去。」彼作是言,唱第二之偈:

二 三五之夜月东天 海水大力浸优岛

汝等如欲不被灭 他之寄所速逃去

神如是与彼等忠告,归往自己之场所。彼去之后,彼之友人一残忍之神自思:「纵然闻彼之言,人皆逃去,自己亦将妨碍此奴等之去,加与此奴等以大危害。」彼亦以神之庄严饰身,向村中辉映一道光明而来,立于南方之空中而问曰:「有一神曾来此处耶?」诸人:「我等已见。」神:「彼神向汝等作何言耶?」诸人:「尊神!如是如是。」神:「彼神不欲汝等住于此处,故为此怒话,汝等勿往他所,可住此处。」如斯言毕唱次之二偈:

三 诚此海水力 不碎此优岛

我观数征相 尽乐勿忧怖

四 数多之食物 饮食优止住

尔等无何恐 子孙共乐处

如是,彼以此二偈安慰彼等后离去。彼去后,愚者之木工不取正神之言,告其他之木工等云:「诸君!请听予一言。」于是,唱第五之偈:

五 南方现之神 彼呼住安稳

北方现之神 不知畏无畏

南神有真理 乐住勿忧怖

贪欲美味食物之木工等,听取愚者之言;然,今此一贤者之木工,则不取南神之言,告其木工等唱次之四偈:

六 互如此等夜叉语 一云安稳一宣畏

然我闻语细思量 速即离此免破灭

七 集合诸人速造船 坚容器具独木舟

若此南神语真理 则此北神语为空

八 吾等不弃此岛去 吾等船供不幸时

若此北神语真理 则此南神语为空

诸君皆共乘此船 吾等彼岸得安渡

九 不取最初为最优 最后闻得亦不取

吟味中间取此者 此人到达最优处

如是,彼更云:「予等实行二神之言,准备船只,较为妥善。若最初之神言真实,则乘船逃生;若今又一方之言真实,则将船置于傍边,而常住此处。」贤者如此言说,愚者答:「君为于杯中观鳄,君无乃长眠过度。最初之神对我等怒语,而最后之神对我等爱语,我等弃此优岛将往何处?若君欲行,可率从君人等造船,我等无造船之必要。」

贤者率自己随从人等准备船只,装载一切必要物品,与诸人等共立于船中。其后满月之日,月升之时,海水扬波及于膝深,施行洗岛。贤者知海水上扬,解船放入海中。与愚者木工一同之五百家族:「海浪前来洗岛,只有如此之深而已。」彼此互相交谈而仍然就坐,然海水继而成为腰深、成为人之背深、一多罗树深、七多罗树深,此岛终于为海波运去;而贤者之作法为善,不执美味,能得安全。愚者木工对美味贪欲,不能观未来之危险,与五百之家族共同招来破灭。

结分 今有富于对他教训之现正等觉者有三偈,说明其事:

一○ 彼等恰处海当中 应如商估安全行

善为辨知未来事 贤人微末不轻过

一一 贪美味者愚昧故 不善辨知未来事

沉没如此生起中 恰如诸人沉大海

一二 准备未来应为事 应为之事慎勿惊

如是准备应为者 应为之时无惊险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提婆达多于前生即执著于现在之安乐,不观未来招致与随从人等之破灭。」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愚木工是提婆达多,立于南方非法之神是拘迦利,立于北方之神是舍利弗,贤者之木工实即是我。」

注 1 此偈出自法句经之末尾。

四六七 欲爱本生谭

〔菩萨═贤者〕

序分 此一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婆罗门所作之谈话。住舍卫城一婆罗门,于阿致罗伐底河岸,为作耕田而拓伐森林。佛见彼根机成熟,入舍卫城托钵,往路之近边而行,与彼亲切交谈。佛:「婆罗门!汝作何事?」婆罗门:「瞿昙!予拓伐作田。」佛:「善哉,婆罗门!精进甚佳。」如是言毕而去。如是,无论伐树拓殖美好之田时,耕种时或灌水时,佛均来与彼亲切交谈。播种之日,婆罗门云:「瞿昙!今日为予之播种祭日,予于此种子结实之时,将以佛为上首,向僧团为大布施。」佛即默然而去。复次于某日,婆罗门前往眺望田之作物,佛来其眺望之所,问曰:「婆罗门!汝为何事?」婆罗门:「瞿昙!予眺望田之作物。」佛:「婆罗门!甚善。」如是语毕而去。尔时,婆罗门自思:「沙门瞿昙时时前来,必欲乞得食物。予将施彼食物。」彼归家之日,佛又来其处,于是,婆罗门对佛起非常信赖之心。

不久,作物结实,决定明日刈田之婆罗门,寝于阿致罗伐底河上游之处,终夜降落冰雹,河水大涨,一株之茎无余全部流入海中而去。洪水退后,婆罗门全部之田皆归无用,以自己之力到底不能再建,彼受此重大之悲创所击,以手抱胸哭泣归家,悲叹横卧。朝起,佛见为悲创所击之婆罗门,佛思:「惟有自己可救此婆罗门。」次日,向舍卫城托钵,集施而归,佛遣比丘等回返精舍,唯一人侍者弟子相伴来至彼家之门前。婆罗门闻佛前来,思:「此必予之友人前来交谈。」于是,震起精神向前坐起,佛入来坐于所为之设座。

佛:「婆罗门!何故如是消沉?贵君有何不快之事?」婆罗门:「瞿昙!予于阿致罗伐底河岸伐树以后,予所为之事如贵君所知,但今予之作物全部为洪水流失于海中,无一残存。损失百石之谷物,因而予非常悲痛。」佛:「婆罗门!然则由悲痛,失去之物究竟能再返回耶?」婆罗门:「不也,瞿昙!决无此事。」佛:「如此,汝何故悲痛耶?此等诸有情之财货者,生时即生,亡时即亡。任何造作之物,无不灭之法者,汝无须愁苦。」

佛如是慰彼,示彼适合之法,说欲爱经 2;说经终时,前此悲痛之婆罗门获预流果。佛为彼除悲后,由座起而回归精舍。市中人等尽知其事:「佛为如此悲恼之婆罗门攘除悲痛,获预流果。」

比丘等于法堂谈论此事,如花开放:「诸位法友!十力尊与婆罗门结友亲交,以方便为悲恼之婆罗门说法,攘除其悲,使获预流果。」佛出彼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前生即有为其攘除悲痛之事。」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之梵与王有二王子,王授兄以副王之位,授弟将军之位。其后,梵与王崩时,大臣等欲使兄之王子灌顶,但彼云:「王位于自己实无意义,请授与弟。」大臣屡请,均遭拒绝,而于其弟灌顶时亦云:「统治之事,于自己无意义。」副王之位,彼亦不望。「如是,请受美味饮食,住于此处。」虽云如此,但彼云:「住于此市,于自己无可为之事。」于是,出波罗奈去赴边境,住居近于其处豪商之家,自行劳动生活。其后,众人知彼为王子,不使彼工作,而为与王子相同之奉侍不怠。

尔后,王之官吏为调查耕田之境界,来至其村,豪商往王子之所云:「王子殿下!我等扶养贵君,请向王弟陛下送信,免除我等之租税。」彼云:「甚善。」与以承诺。彼送信云:「自己于此豪商家之荫而生活,为予自身,望得免除此者之租税。」王云:「甚善。」如其所云。于是,其村居住人等,更有住于其它地方人等亦来至彼所云:「我等向贵君奉上租税,请免除我等之租税。」彼亦使此等诸人之租税为之免除。自此以来,此诸人等向彼奉交租税,如是,彼之所得财物及名声颇大,于是,彼之欲望亦与之共同增大。

彼随后对王请求所有地方,更要求副王之位,其弟之王亦如其所云与之。彼之欲望,如之增长,虽为副王不能满足,为欲获得王位,引率地方人众来至城外:「授我王位,否则战争。」彼以书信送交弟王。其弟自思:「此昏庸者,先于王位及副王之位均与拒绝,今云以战争取得相见。然若自己与之战争,将彼杀之,则必对自己引起非难。王位于己何益?」于是,弟向彼云:「王位之事,予已十分满足,请足取之。」彼得王位,与弟以副王之位。此后,长期治国,彼欲望甚深,一国之王不能满足,彼望为二三国之王,彼不知欲望之尽所。

尔时,诸神之王帝释观察,「于此世界,究竟谁对父母行孝?谁积布施等福德?谁为欲深?」彼知此男欲深,彼思:「此昏庸者仅波罗奈之王国不能满足,应与彼以一教训。」帝释身扮青年婆罗门之姿,立于王宫入口,使人回禀:「贤明之青年,立于门所。」王云:「请其入内。」于是,往入,向王殷勤问候。王:「汝何故而来?」青年:「大王!予有欲向王申述之事,愿为秘密言之。」帝释以其力,使诸人立即退出。

于是,青年婆罗门向王云:「大王!予知有三都城,街市繁华,人烟稠密,亦具有军队。予以予之力取得此等都市之主权,奉献与贵君。不可犹豫,须早速行。」欲深之王答曰:「谨如尊命。」但为帝释之力所拘,未能问及:「贵君为谁?由何处来?欲获何物?」帝释只言此数语,即往三十三天其住处而去。

王呼大臣等至曰:「青年婆罗门云取三都之主权为奉献,速唤彼前来,向都中巡回击鼓,集合军队,速往取三都之主权,不可犹豫。」大臣:「大王!究竟是否对此青年婆罗门殷切交谈,更是否问其住居?」王:「不也,既未殷切交谈,亦未问其住居。速往寻彼前来相见。」

诸人前往寻彼,但不得见。「大王!都中未见此青年婆罗门。」向王报告。王闻之甚苦,闷闷自思:「三都之主权归于无有,自己高尚之名声亦成泡影。此必青年怒予而去,既未向自己索取报酬,亦未告以住居。」然,欲深之王,身体发出高热燃烧,胃中搅痛,下痢出血,每咽食物,必定下痢,医者不能治愈,王体衰弱已极。而彼之病情,都中遍知。

尔时,菩萨学一切学问技艺终了,由得叉尸罗归来至父母之前,而闻彼王之一切始末。「自己为王治愈此疾。」彼往王宫之入口,使人回禀:「一青年婆罗门前来为王医病。」王云:「伟大伟大,四邻无比之医生尚不能治愈此疾病,此青年后辈能为何事?与以酬金逐出。」青年婆罗门闻此云:「予非为得治疗医金,予之治疗,惟取药之原价。」王闻之:「甚善。」与以承诺。青年向王问候后曰:「王请勿忧,大王!予为治疗,但请说明病情之原因。」「汝闻原因将谓如何?速与我药,我需饮药。」王发怒意。「大王!医者知斯病为斯所起,而后始能作适当之药。」「可矣!可矣!」于是述其原因,由一青年婆罗门来,云取三都之主权奉上之事开始,一切之始末言说无遗后,王云:「此为欲望,使予起病,汝如能医疗,请即治疗。」菩萨:「如此,究竟王因悲叹即能使此等都城入手耶?」王:「不也,不能入手。」菩萨:「既然如是,王又何须悲叹耶?大王陛下!一切有无生命之物,任何之物将坏损逝去,自己之身体亦是。在获得四都主权情况下,大王不能一时进四皿之食,卧四张卧榻,更不能一度著四组之著物,王不可欲深。此欲望增大,则四种恶趣 3即不能免。」于是,摩诃萨向王忠告并示法唱次之诸偈:

一 欲求彼欲望 4 欲若实现时

人间获此欲 诚然心喜欢

二 欲求彼欲望 欲若实现时

夏日时增渴 更欲再求欲

三 恰如生育牛 其角渐增长

暗愚鲁钝者 凡事由无知

爱欲与渴望 日益弥增大

四 地上米麦田 牛马与奴仆

与之不满足 心静可正行

五 王以统御力 领海与大地

此方尚不满 望获对岸地

六 心想诸欲望 不能得满足

由此转回返 观彼之无益 5

人人以智慧 实能得满足

七 智慧满足为最优 不以欲望被燃烧

彼以智慧满足者 不为爱欲被奴役

八 破去诸欲望 少欲无贪取

心量如海宽 不为欲望烧

恰如草作履 恶草应摒弃

九 欲望各弃去 到达安乐处

若望得安乐 应弃一切欲

然,在菩萨语此偈时,菩萨以王之白伞盖为所缘生白遍定。王之病体亦豁然全愈,心甚欢喜,由病榻坐起云:「如彼诸多医者不能治愈予疾,然,贤青年人以自己智慧之药,使予病痊愈。」于是,王与彼交谈,唱第十之偈:

一○ 尔语八偈 凡值千金

大婆罗门!汝可取金 尔语善诚

摩诃萨闻此,唱第十一偈:

一一 几百千金亿万金 于吾已无何意义

我今语王最后偈 6 心无欲望存快乐

王非常欢喜赞叹摩诃萨,唱结语之偈:

一二 青年善人实圣者 了解一切诸世界

爱欲实为苦之母 彼之贤者善了知

菩萨:「大王勿懈,请实践法。」彼向王忠告后,向雪山凌驾虚空而去,而后出家为仙人,于尽形寿间,修行四梵住,成应生梵天界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如是于前生,我亦取除此婆罗门之悲。」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此婆罗门,贤明之青年实即是我。」

注 1 可参照第二二八伽玛尼他婆罗门本生谭(汉译南传藏第三十三卷二一四页以下)。

2 说欲爱经(Kamasutta)出于Snp.P.126。

3 四恶趣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

4 此偈与Snp.V.766 同。

5 无益乃由脚注Adinavam补足之译语。

6 最后之偈系指「恰如作履」之偈而言。

四六八 阇那散陀王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一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为忠告拘萨罗王所作之谈话。一时,王得意于主权之荣耀,执著于爱欲之乐,不行裁判,怠于奉仕佛陀。某日,王忆起佛十力尊,须往拜佛,于朝食后,乘华丽之马车向精舍出发,拜佛而坐。佛言:「大王!何以长久未见?」王:「世尊!必须处理之事甚多,未有奉仕佛之机会。」佛言:「大王!贵君住近于如我之忠告者一切智佛之精舍时,怠忽之行,实不适当。王者不可懈怠于王所应为之事,王对国之住民如同父母,应止违误之方法,决不扰乱十种王法以行其治国之道;王正之时,则臣下对王亦正。然,我为如此忠告,而于贵君正当治国之事亦决不珍奇,昔之贤人等未曾发现有忠告之阿阇梨时,尚能从自己之思考确立三善法,为诸多众人说法而附从于彼之人等皆得满赴天界。」佛应王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治国时,菩萨再生于第一后妃之胎,名曰阇那散陀王子。彼至成年,修习一切之学问技艺,由得叉尸罗归来时,王对一切牢狱施行大赦,授彼以副王之位。其后,父王死,彼即王位,于都城之四门,都之中央及王宫之入口,合计作六布施堂,每日舍弃六十万金,行震撼全阎浮提之大布施。又将牢狱常时开放,处刑所与以破坏,以四摄事摄治世之人等,守五戒、住于布萨会、正当治国。时时集合国之人民:「行布施、守戒律、正当从事事业与商贾。青年之中,修习学问技艺、制作财富,不可为村之谎言事及如犬类之事,不可有粗暴之恶性,对双亲完成孝行,向一族之长上与以尊敬。」如此为之说法,使多人遵守善法。

某日,王于满月之夜布萨日举行布萨,王思:「予将说法,使诸人众得更多利益,更为安乐、慎重生活。」于是,命击鼓巡行布告,由自己之宫女等开始,使都中之人全部一同集合后,于宫廷之中临时建造之假屋 1饰以美丽之宝石,王坐于华美之椅上云:「都中所住诸君,予对汝等说示苦法与不苦之法。耸耳勿懈,注意谛听。」于是说法。

佛开充满真实之金口,以柔声向拘萨罗王说教:

一 诚此十等事 诸人若不为

彼后至悔恨 阇那散陀言

二 尝不获得财 不获心中苦

我思不索财 免后成悔恨

三 尝自为可得 我不习学艺

无技生活惨 后终成侮恨

四 我尝语虚妄 离间与谗谤

粗暴而恶性 后终成悔恨

五 我尝为杀生 惨忍且不施

不怜诸生物 后终至悔恨

六 数多未婚者 为彼所服侍

使成他人妻 后终至悔恨

七 诸多饮食物 多数被贮存

未尝为布施 后终至悔恨

八 父与母双亲 年高衰老人

多财不扶养 后终至悔恨

九 教师阿阇梨 满我诸欲望

我轻此师父 后终至悔恨

一○ 沙门婆罗门 持戒有知人

我尝不崇敬 后终至悔恨

一一 苦行实践者 寂静受崇敬

我不践苦行 后终至悔恨

一二 此等十种事 最初从此者

应为者当为 后终无悔恨

菩萨唱以上之偈。

如此,摩诃萨每半月为数多人众说示如是之法。多数人众守彼之训,完成此等十事,成应赴天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大王!如此,昔之贤人等虽无师尊之人,依自己之思考说法,使多数人得赴天界。」于是佛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臣下等是佛之眷属,阇那散陀王即是我。」

注 1 假屋(Mandapa) 于祭祀时期所造之假屋。

2 此偈可参照Snp.V.98;V.124。

〔菩萨═帝释〕

序分 此一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此世利行所作之谈话。某日,比丘等坐于法堂云:「诸位法友!世尊为专念多数人众之利益,舍弃自身精神愉快之住居,对世人为利行。达最上等正觉后,自著衣持钵,行十八由旬之道路,转五人长老 1之法轮,于半月之第五日说无我相经 2,使五人全部得阿罗汉位。更往郁鞞罗 3对螺髻外道示三千五百之奇迹,使之出家。于阿提达跋利耶耶说燃烧经 4,使千人 5之螺髻外道得阿罗汉位。往会摩诃迦叶 6于伽浮他 7(四分之一由旬)之处,以教授三种具足戒。又昼食之后,只一人行四十五由旬之道路,使补羯娑(屠家)族之子立于不还果。于二千由旬之处往会摩诃劫宾那 8授以阿罗汉位。又昼食后,只一人行三十由旬之道路,使粗暴恶性之鸯瞿利摩罗 9(指鬘)立于阿罗汉位。又行三十由旬之道路,使阿罗婆迦10(旷野夜叉)立于预流果,王子之安全得被保证。位于三十三天11三个月间,使八十俱胝之诸天得法现观。往梵天界破婆伽梵天12之邪见,授一万梵天等阿罗汉位。而年年游行三界,向机根成熟之诸人,授归依、戒及道果。此外,向龙及金翅鸟等亦为种种之利行。」比丘等赞叹十力尊对此世利行之德。佛出于彼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现在我达无上等正觉,对此世所作之利行,决非珍奇之事;前生执著爱欲之时,我为世间亦作利行。」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迦叶等正觉者出世时,有乌西那拉王于波罗奈治国,迦叶等正觉者依四谛之教,使多人由系缚解脱,住于涅槃之人遍满各处,彼等于般涅槃后,长久期间,佛教衰落。比丘等营二十一不相应之生活,与比丘尼相接,产殖子女。比丘不遵守比丘之法,比丘尼不遵守比丘尼之法,优婆塞不遵守优婆塞之法,优婆夷不遵守优婆夷之法,婆罗门不遵守婆罗门之法,大部份诸人几乎皆取向十不善道业,人等之死后满于诸恶趣中。时,诸神之王帝释见新生之神甚少,彼观察人间,知诸人再生于恶趣,佛法日见衰微,究应如何处理为宜?彼思有一法:「使多数之人惊恐,于人人知所怖畏后,再为说法使之安心,于是再兴佛法,以为更逾千年之基础。」于是,命摩兜丽(天之御者)神变成摩诃康婆(大黑)犬──名曰大黑,持有如芭蕉型之四钢牙向四方放光,见而委实可怕,使妊妇一见而流产之可怖。──帝释以五根粗绳缚犬,饰以赤色之花鬘,自身持其绳端,身著两袈裟,发结于头后,饰赤色之花鬘,手执珊瑚色之弦、大弓,以指爪13回旋尖端附著金刚杵之枪,为一猎师之身形,由街市一由旬处降落,而高声喊叫三次:「世间将亡,世间将灭。」使人怖畏;来至郊外,再行出声喊叫。人人见犬恐怖,入市向王申述其由,王急使封闭城市之入口。然,帝释跳越十八肘高之城壁,与黑犬一同立于市中。人人恐怖战栗,闭户逃入家中。

大黑犬每一见人,即行追逐使人战栗,来至王宫。人人恐怖逃入王宫,入于王宫之中,将门紧闭。乌西那拉王率宫女等升于高阁之上。大黑犬扬起前足竖立于门柱之上大声怒吼,其吼声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最高天界,普遍响彻,使全世界14为一音响。此与布啰拏佉王本生谭15中之布啰拏佉王之声及盘达龙本生谭〔第五四三〕中之须陀苏那龙王之声,连同此大黑犬本生谭中之声,共此三声,可谓为于阎浮提之最大之声。

城中之战怖,无任何一人能与帝释对话,然,王奋起勇气,由窗中告帝释曰:「汝猎人!何以汝犬如是吼叫?」猎人:「因其腹中空饥。」王:「如是予将与以食物。」王如是语毕,将宫廷内诸人及王自己自身之饭食全部与之。大黑犬一口吞食,完全无余,更又吼叫。王更讯问,犬仍空腹未饱,于是,更持来象与马等之食物,全部与之。此亦一遍食毕,又将城中之食物与之,犬同样食之,又再吼叫。王:「此非为犬,必为夜叉,予须问明来意。」王恐怖讯问唱第一之偈:

一 黑黑尔可怖 白牙有光辉

有力者!汝被缚五纽 犬为何同在?

帝释闻此唱第二之偈:

二 乌西那拉王!此犬之到来 非为索兽类

绝灭人生命 黑犬解放时

于是王问彼曰:「汝猎人!究欲如何?汝之犬欲食一切人之肉,抑只食汝仇敌之肉?」猎夫:「大王!乃欲食仇敌之肉。」王:「汝之仇敌,究为何人?」猎夫:「大王!悦不法行不正者。」王:「如是请就此者告语我等。」于是诸神之王告彼,唱次之十偈:

三 持钵著僧衣 剃须诸沙门

持锄耕田地 黑犬解放时

四 苦行衣僧衣 剃发出家女

行世染五欲 黑犬解放时

五 突出不洁齿 头秽螺髻者

生活得金利 黑犬解放时

六 吠陀萨鞞底(赞歌) 祭仪婆罗门

行祭索报酬 黑犬解放时

七 父母双亲在 年迈老衰人

财多不扶养 黑犬解放时

八 父母双亲在 年迈老衰人

尔谓彼等愚 黑犬解放时

九 师长朋友妻 叔母并姑姨

此等人交媾 黑犬解放时

一○ 利剑与刀盾 婆罗门手持

往为剽掠事 黑犬解放时

一一 白肤寡妇子 狡猾臂力强

离反人伴侣 黑犬解放时

一二 欺瞒语虚伪 只思人不善

行于此世者 黑犬解放时

彼为斯语,更云:「大王!如此者为我之仇敌。」黑犬向彼之仇敌等,作跳跃欲食之状,于多人战栗之时,猎人以绳系紧黑犬固定后,弃去猎夫之姿,依神力如盛燃之光辉立于空中云:「大王!予乃诸神之王帝释,为怖此世之灭而来。今以死逝之人等行不法而满往至恶趣,诸神世界全然无人。为不法者今后行将如何对之?予已深知,汝等不可懈怠。」帝释为斯语,以值得记忆之四偈示法,希人人确立布施之德,使佛教更得行千年。随后与摩兜丽一同归还自己之住居。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如斯我于前生亦为世而作利行。」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摩兜丽是阿难,帝释即是我。」

注 1 五人之长老,所谓五群之比丘。即为于鹿野苑之初转法轮而最初成为佛弟子之阿若憍陈如、跋提、婆颇、阿说示、摩诃男之五比丘。

2 无我相经(Aattalakkhana-sutta),佛于初转法轮时,有关说此经之事不明。在巴利之诸经中亦未见出如斯题名之经,然而例如vin.I,P.13(Mahavagga)中有对五比丘说五蕴无我。

3 佛在此地教化三迦叶及其徒众千人。见普曜经卷第八(大正藏三、五三一页),有十八奇迹。Vin.I,PP.24f;Thera G.375-80 注、四分律卷第三二(大正藏二二、七九三页)、五分律卷第一六(大正藏二二、一○八页)、普曜经卷第八(大正藏三、五三一页)、方广大庄严经卷第一二(大正藏三、六一一页)、佛所行赞卷第四(大正藏四、三一页)等可参照。

4 燃烧经(Adittapariyaya),为有关燃烧之教说。此经出自S.N.IV,PP.168f.杂阿含卷第九(241)(大正藏二、五八页a)。尚更见Vin.I,P.88。

5 见Vin.I,P.88;J.I,P.82 四分律卷第三三(大正藏二二、七九七页)、五分律卷第一六(大正藏二二、一○九页),本行集经卷第四四(大正藏三、八五六页)等可参照。

6 佛在王舍城与那兰陀中间之Bahuputtakanigrodha 地方教化。见Thera G.1051-90注;S.N.II,P.217f;本行集经卷第四六(大正藏三、八六六页)、因果经卷第四(大正藏三、六五三页)、佛所行赞卷第四(大正藏四、三三页)等可参照。

7 伽浮他(Gavuta),距离之单位,较二哩稍少。

8 由于商人闻佛之所在,于彼赴祇园途中,在Candabhaga河迎遇佛而归依。

9 指鬘大盗杀生诸人,佛到时亦欲杀佛而被佛教化。见Dhp.A.III,P.169;IV.P.231,杂阿含卷第三八(1077)(大正藏二、二八○页)、增阿含卷第三一(大正藏二、七一九页)等可参照。

10 为住于旷野(Alavi)之阿伽罗婆支提耶山(Aggalava-Cettiya)之夜叉。日日以一人供为牺牲,于王子当班时,佛来退治夜叉,使王子得救。见Sarattha.P.217;Sn.A.P.217; Mano.P.763;S.N.I,P.213f ;杂阿含卷第五○(大正藏二、三六四页)等可参照。

11 见Dhp. A.III,P.217;Divy.P.394 ;杂阿含卷第一九(大正藏二、一三四页)、增阿含卷第二八(大正藏二、七○三页)、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大正藏一七、七八七页)等可参照。

12 见M.N.I,P.326f;S.N.I,142f;中阿含卷第一九梵天请佛经(大正藏一、五四七页)、杂阿含卷第四四(1195)(大正藏二、三二四页)、别杂卷第六(108)(大正藏二、四一二页)等可参照。

13 指爪,依脚注读为nakkavala。

14 全世界(Sakala - Cakkavala)依文字意指全铁围山。依世界说,为此铁围山所围之一世界。

15 布啰拏佉王本生谭(Punnaka-jataka),在此一标题中,无此Jataka之存在。而在脚注则有Vidura-jataka夜叉大音声之事,出自Vidhurapandita-jataka(No.545,J.VI.PP.255f),于Sarattha.P.221 亦有记载。

四七○ 拘私夜长者本生谭

拘私夜长者本生谭于天食本生谭(Sudhabhojana-jataka)(第五三五)中说明。

四七一 牡羊本生谭

牡羊问答于云玛伽本生谭(第五四六)中说明。

四七二 大莲华王子本生谭

〔菩萨═王子〕

序分 此一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青年净行女旃阇所作之谈话。十力尊初证菩提,弟子之数甚多,无数之天、人达圣者之地位,于功德之根源扩张之时,其所受之布施与所获莫大之名声。外道等如同荧光对朝日之前,所受之布施与所获之名声,全归无有。彼等立于道中:「如何惟沙门瞿昙为觉者,而我等亦为觉者;如何惟对彼布施者得大果报,而对我等布施者亦应得大果报。请向我等以为布施。」如是向诸人施教,但仍不能得到布施与名声,于是,私相集合思考:「究以如何方法,向诸人之间使对瞿昙引起非难,使其失去布施与名声。」

尔时,舍卫城有一名旃阇之青年出家女,为一具有无比美貌之姿者,恰如天之伎女,身体光芒四射。于是,某一外道向此等酷恶集会之人云:「若能依此青年净行女旃阇使对沙门瞿昙产生非难,则其布施与名声岂不均将破坏。」彼等云:「此亦为一方法。」与以赞成。

尔后,旃阇来至外道之僧院,问候如仪而立。外道等故不与彼女交谈,彼女云:「究竟我有何罪?予岂非三度为辞仪耶?」更曰:「究竟我有何罪?何以贵君等不与予语。」外道:「吾妹!沙门瞿昙困恼我等,我等所获之布施与名声全归无有之事,汝不知耶?」旃阇:「予概不知。然,予有何能为之事耶?」外道:「吾妹!若汝望我等安稳,以汝自己之力使对沙门瞿昙引起非难,希能得破坏其布施与名声。」旃阇:「甚善,诸君!此为予所惯为之事,请勿忧心。」彼女如斯云毕而去。

彼女依女人所持之欺瞒手段,其后,凡于舍卫城之人等由祇园精舍闻法出来时分,彼女著臙脂色之著物,手持香及花鬘,故向祇园之方向出发而去,如被问及「现今时分汝往何处」,答云:「贵君等闻予之去处何为?」于是,彼女往祇园精舍近处之外道僧院宿泊。晨朝,优婆塞等为最初之寒喧由市内出来时,彼女洽如于祇园宿泊之状入往市内,当被问及「汝于何处宿泊」,答:「贵君等知予之宿泊之处何为?」经半月一月之后,被问及时云:「于祇园精舍与沙门瞿昙共同宿泊于同一香室之中。」普遍人等:「此究为真实耶?」均抱有疑念。三四月后,彼女以布片裹腹,显示为妊妇之形象,上著赤衣而云:「予依沙门瞿昙而妊。」使愚痴人等信以为真。

经八九月,彼女以木制之圆板缚结于腹部,于其上缠以赤衣,以牛颚骨擦肿手足及背部,使现肿涨,显示各器官疲困已极之状。而于如来将夕暮坐于华美座上说法之时,彼女来至法堂立于如来之前:「大沙门!贵君于多数人等之前说法,其声如何美妙,其唇如何善触,但予依贵妊娠月满,而贵君不与我以卧室与苏油。汝自身不为,且亦不向其它侍者比丘,又不向拘萨罗王、给孤独长者,大优婆夷毘舍佉,对此年少之女之困苦云予看顾。贵君只知享乐之事,而不见此胎儿之烦恼。」彼女如此言说,恰似手握污物之块秽亵月轮,于诸弟子当中,公然诽谤。如来止法语,如狮子状举大声言曰:「汝女人!汝所言事之真伪,惟有我与汝知。」旃阇:「诚然如是,沙门!因此惟贵君与予知之,故有此事。」

尔时,帝释之宝座现炽热之征候,彼善思惟,判知此青年之出家女旃阇,以无稽之事诽谤如来,彼思:「此事必须扫除。」彼与天子四人一同前来。天子等化为幼鼠,将所缚木制圆板之纽一次咬断,所缠之著物为风吹起,木制之圆板落于彼女足甲之上,将双足之脚尖一齐斩断。诸人骂曰:「此不吉之奴,何故诽谤等正觉者?」向其头啐痰,以土块、木杖及手由祇园精舍追击出去。彼女出至如来视野之外时,大地开启裂口,由阿鼻地狱喷出火焰,彼女如被亲族所赠之衣包裹之状,堕往阿鼻地狱。其它诸外道所获之布施名声亦归无有,而十力尊之所获更愈增多。

翌日,比丘等于法堂谈及此事,如花之开放:「诸位法友!青年净行女旃阇,以无稽之事诽谤如是有大德最值得布施之等正觉者,为此招来大破灭。」佛出于此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彼女前生亦诽谤我以无稽之事。」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治国时,菩萨生于第一后妃之胎,为具有如满开莲华之状、美丽光辉之容颜,命名为莲华王子。彼长大后,学习一切之学问技艺。然,彼之母后死去,王以另外之女为第一后妃,与王子以副王之位。

其后,王为镇压边境之扰乱,当出发时,言第一后妃云:「后妃!汝请停留,予为镇压边境而出发。」妃:「大王!予不宜停留,予亦一同前往。」王说战地之危险:「予归来前,请勿悲叹而生活。予命莲华王子看视汝之种种忧烦,不与懈怠,使予得以出发。」王依其所言命令后,出发而去。继而击退敌人,使地方安心而归来,屯营于都城之外。

菩萨知父王归来之事,装饰街道、警护王宫,彼惟一人往后妃之所。后妃见彼美丽之姿,心生爱著。菩萨于问候后问曰:「母后!予为贵女应为何事?」妃:「汝呼我为母耶?」彼女起立握彼之手云:「请登卧榻之上。」菩萨:「此为何故?」妃:「王归来得见之前,予为二人先享爱欲之乐。」菩萨:「母后!贵女乃我之母,为有夫之身。结婚之女人为爱欲而破贞操之事,予未尝见,贵女如何能为此秽亵之行为?」后妃二度三度强求,彼与竣拒。妃:「汝敢不听我言?」菩萨:「断然不能。」妃:「予向王言,斩汝之头。」菩萨:「请听尊便。」菩萨为斯言后,不耻后妃之为人而去。后妃心怀恐惧自思:「若彼先告其父王,则予将无命。予将先向王言。」于是,不取饮食,著以发制作之污秽著物,身体现有以指爪搔抓之痕迹,向看护人等云:「若王问后妃何处,告以卧病在床。」于是,伪作病而卧。

王右绕城市后,登上王宫,然不见后妃。问曰:「后妃前往何处?」「现正卧病。」王闻此入于寝室,问曰:「吾妃!有何不快?」然后妃如未闻其言之态,王二度三度讯问,妃云:「大王何故如此多问,王请勿言,持有夫君之女,皆为如予之状。」王:「何人恼汝,请速告予,予当斩此奴之头。」妃:「然则,大王!贵君以何人留于城中而出发?」王:「莲华王子为留守。」妃:「彼王子来至予之住屋,予云:『予非为彼事者,予乃汝之母。』彼云:『王不在此 1,除予别无他人。予伴贵女至予家中,享爱欲之乐。』彼掴予之发,几度强牵,予不从其言,辄与殴打而去。」

王未调查,激怒如毒蛇之状,而命诸人曰:「汝等速缚莲华王子前来。」诸人隐蔽城市,赴王子住居,将彼捕缚击打,强缚后手,赤首结扎夹竹桃之花鬘,如死刑囚与以掷打,牵首而行。王子如此下场,判为后妃之所为,哭泣而行曰:「诸君!予对王未犯何罪,予为无罪。」市内人众骚动:「大王听信女人之言,欲杀大莲华王子。」彼等一同来集,投身于王子足前,大声悲叹:「贵君不得有此事。」

诸人遂伴护王子而行,出至王前,王见彼心不能制,命令云:「此奴非王而为王态,虽为予子而犯第一后妃之罪,诸人速将此奴投落于盗贼之谷。」摩诃萨:「予无如是之罪,请勿听取女人之言而杀我。」数行恳愿,王对其言不能入耳。于是,一万六千宫女等大声悲叹云:「贵君!大莲华王子!此事不应在于汝身。」于是,剎帝利人等、富豪人等、大臣及廷臣等皆云:「大王!王子具戒行之德,善守传统,为王国之后嗣。请勿听信女人之言不与调查而杀王子,王者应须善加注意处理事务。」于是,唱次之七偈:

一 不论事大小 不见他罪过

地王自不察 非为处罪事

二 而不与观察 王族行刑罚

恰如生盲目 如食有刺蝇

三 以罚不应罚 应处形不处

实等盲目者 不知不平坦

四 此等无大小 如一切之事

统治者善检 堪值统御国

五 不能为偏柔 为偏严亦同

维持大地位 两者可共享

六 柔和受侮蔑 严酷买怨恨

知此两者偏 应行正中道

七 激情人语多 恶性者饶舌

大王!女人之事故 不应戮王子

大臣等虽为如斯种种之语,但不能使王闻入彼等之言,而此暗愚之王命令曰:「诸人将此奴投入盗贼之谷。」彼唱第八之偈:

八 一切世人袒王子 今此女人惟一人

是故我从彼女言 速将王子投谷去

闻斯言已,一万六千宫女中,无一人能停留于自己之位置而不动,城中人众展腕搔发而捶胸叹息。王云:「投王子于谷,诸人不得接近。」在数多人众悲叹声中,王子被足上头下捉住而投入谷中。

然王子依慈悲行之力,感动栖山之神云:「大莲华!汝勿恐。」使彼安心,以两手掴体,紧抱其胸,神之精神愉快之触感,浸透于王子身体之中。于是,下往八山龙之栖所,将王子置于龙王之龙盖中。龙王伴菩萨往其栖所,将自己之荣誉折半与之。菩萨于彼处过一年后云;「予欲还归人间交往之处。」当被问及「欲往何王之国」,答曰:「予往雪山出家。」龙王:「甚善。」于是,抱彼往置于人间交往之处,与以必要物品后,归还己之栖处而去。菩萨入雪山中,出家为仙人,修行禅定与神通,食树之根与树之实,住于其处。

然有住于波罗奈之一猎师,来至彼所,认知摩诃萨,问曰:「贵君非大莲华王子耶?」答曰:「唯然。」于是,彼向摩诃萨为礼,数日之间住于彼处后,归波罗奈向王申述:「大王!陛下之王子,于雪山中出家为仙人,住于叶之庵中。予与王子同住而归来。」王:「汝曾真正亲自目睹?」猎师:「大王!是为真实。」王以军队随之,来至其处,于森林之端所,张幕宿营。而王只由大臣等随行,往叶之庵出发。王向坐于庵之入口处辉映黄金色之摩诃萨问讯后坐于一方,大臣等亦致问候,表示亲爱之情后而坐,菩萨亦向王劝进种种果物以示亲爱之情份。于是王问:「汝为予投落深谷,何以汝尚生存?」王唱第九之偈:

九 几多罗树深 极遥奈落底

堕往难山中 如何尔不死?

一○ 彼处有神龙 力强栖山际

吾受彼蜷曲 以故吾未死

一一 然则,王子!尔于己之家 我当伴汝归

治国尔有幸 居森竟何为

一二 如鱼和钓针 涂血使上扬

上扬彼安稳 我见如斯安

一三 如何语钓针 尔何言涂血

何言尔上扬 问尔为我说

一四 钓针为爱欲 象马喻涂血

上扬指伞盖 王族如斯王应知

此五偈交互所云,三偈为菩萨,二偈为王之偈。

「大王!如斯,国之于我亦无何意义。请王勿乱十之王法,止住违误之生活,正当治国。」摩诃萨与王以忠告,王悲叹不已,归城而去。途中问大臣言:「予因何人必须与此正行之王子分别?」大臣:「大王!此为第一后妃之故。」于是王掴彼女,足上头下投入盗贼之谷后,归来城内,正当治国。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如斯此女前生因诽谤我,招来大破灭。」

一五 旃阇摩纳女为母 提婆达多为父王

阿难贤者为龙王 舍利弗为山中神

我于其时为王子 如斯本生应忆持

佛以终结之偈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

注 1 不在,依脚注natthi而译出。

四七三 真友非友本生谭

〔菩萨═大臣〕

序分 此一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拘萨罗王之大臣为利行者所作之谈话。此大臣对王帮助之处颇多,王对彼过分尊敬,其它之臣下等对此不能容忍,计划离间,云:「大王!彼大臣对陛下将为不利益之事。」王调查观察,未见有何等罪状。王自思:「予未见此者有任何之罪,究应如何予始能判别此者为真友抑为非友?」「除如来外,无有判别此者,予前往询问。」王于朝食毕后,来至佛所问曰:「世尊!究应如何,人能判别对自己为真友抑为非友?」佛言:「大王!前生之诸贤者亦思及此问题而问贤者,由其所言之事以判别,非友避之,真友与之相交往。」佛应王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治国时,菩萨为教王之圣事、俗事之大臣。时,有其它之诸臣下等,欲离间此唯一为利行之大臣与波罗奈王之关系。王未见彼有罪:「予将如何分别真友与非友?」王问摩诃萨唱第一之偈:

一 如何有知人努力 如何将成勤业者

予今愿闻有见者 聪慧贤者辨非友

于是,摩诃萨向王说非友之特相:

二 不向他人展颜笑 亦不欢迎示他人

其眼对人不凝视 而彼只为反对行

三 非友彼附随 真友彼不交

妨阻赞赏者 赞叹诽谤者

四 不语彼之秘 不隐他人秘

彼不赞汝行 亦不赞智慧

五 悦他不繁荣 不悦他繁荣

贪得稀有食 不生与他念

对他不同情 不教他人得

六 此等十六性 存于非友者

贤者有见闻 知辨为非友

摩诃萨唱以上之五偈,王更曰:

七 如何有知人努力 如何将成勤业者

予今愿闻有见者 聪慧贤者辨真友

王以此偈问真友之特相,摩诃萨唱残余之偈:

八 不忘离去者 归来更相欢

欢喜又随喜 软语为欢迎

九 真友彼附从 非友彼不交

妨阻诽谤者 赞叹赞语者

一○ 彼语彼之秘 隐匿他人秘

彼赞汝之行 亦赞叹智慧

一一 悦他之繁荣 不悦不繁荣

获得稀有食 彼生与彼念

对他寄同情 更教他人得

一二 此等十六性 真友者实存

贤者有见闻 知辨为真友

王闻摩诃萨之言,非常欢喜,与彼最上之荣誉。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大王!前生亦生如是之问题,贤者等亦曾语之。依此三十二之特性,非友耶?真友耶?请与可分辨。」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贤明之大臣实即是我。」

返回顶部